路上,1岁多的宝宝“啪嗒啪嗒”地学走路,一回头看到爸爸妈妈张开手臂,宝宝毫不犹豫地扑进妈妈怀里,虽然他心里觉得自己爱爸爸妈妈一样多;
一位妈妈告诉女儿,女孩子也可以玩机器人,女儿非常赞同。到了玩具店,小女孩一进门,还是义无反顾地被粉红色的芭比吸引了目光;
有一位小男孩,当目睹爸爸妈妈吵架时,虽然他觉得爸爸妈妈都有错,但是当爸爸的拳头落下时,小男孩还是义无反顾地挡在了妈妈前面……
美国芝加哥大学脑科学专家西恩.贝洛克说,人脑会无意识地控制人的行为。就像大部分人在选择东西的时候,总喜欢右手边的东西,左撇子喜欢左边的,虽然这些人丝毫没觉察到自己的无意识“偏好”。孩子们呢?毫无疑问也是无意识“偏好者”。在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认知”前,行为总是无意识地受大脑控制的;当孩子在接受教育,对自我有一定的“认知”后,大脑才可以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大脑”。
一位爸爸给女儿瑶瑶买了一个布娃娃玩具,但是当瑶瑶拆开布娃娃玩具的包装时,发现布娃娃的裙子破了一个口子,瑶瑶很失望地哭了,立即把布娃娃扔在了地上。瑶瑶的哭和扔布娃娃的行为,是大脑无意识控制下的行为。
爸爸看到了这样的情形,立即安慰瑶瑶:“我看布娃娃的裙子不是很完美,破了是好事,我们可以趁机把布娃娃的裙子缝得更漂亮一些!”
瑶瑶愣了一下,随即开心笑了:“是呢,爸爸,我也真的觉得布娃娃的裙子不够好看。”就这样,两父女便拿出了剪刀、彩带和手工布,给布娃娃缝了一条比原来漂亮很多的裙子。瑶瑶觉得开心极了。爸爸那句“我看布娃娃的裙子不是很完美,破了是好事”的话,引导孩子分析和思考,也帮助孩子自我认知,最终帮助孩子用大脑有意识地控制了大脑。
我们用图展示一下,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知道,当孩子发脾气时,是无意识大脑遇到外部刺激之后的下意识反应,由沮丧到暴怒,大脑无意识地由情绪脑控制,所以这时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缺乏理性的;
相反,当孩子在遇到不愉快事件等外部刺激之后,如果父母能引导孩子分析,或者孩子具备了思考的能力,理智脑发生作用,情绪得到了控制,随着孩子获得了对事情合理的解释,负面情绪就会消失。
记得前几天,我家阿果在路上踩三轮车的时候,一个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从路边冲到路中央,撞了一下她的小三轮车,她差点从车上摔下来。这时阿果很生气地朝对方大叫:“你干什么!”小朋友连忙说对不起,他说冲出来的时候没发现她,当他发现时已经来不及。我提醒阿果:“‘生气虫’从笼子里跑出来了,怎么办呀?”阿果嘻嘻笑着对小男孩说:“你看不见,那就算了。”接着就头也不回地骑着她的三轮车离开了,似乎刚才的不愉快从没发生。
正如法国心理学专家米歇尔.勒朱瓦耶说,你无法制止抑郁的小鸟从你头顶飞过,但你可以制止它们在你的头上筑巢!这也是本文想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