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真谛:孩子上小学前后,学会三件事比写作业更重要?


 

这些场景,你找到同感吗?

 

常见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需要家长找老师问;

 

也常见很多小朋友的铅笔经常丢失,橡皮擦也总是不见踪影,书包也整理得乱七八糟。明明语文作业本在书包里面,就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放学回家后说话丢三落四,爸爸妈妈听得云里雾里,还要找老师了解情况;

 

孩子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要出门时还在玩玩具……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有父母可能说,“孩子还小啊,他们什么也不懂、记不住,不自律很正常……”我想起了无数5,6岁的山区孩子,他们不仅自己起床做早餐、上学,放学后还要放牛、喂鸡、写作业、做饭……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差不多年龄的小孩,你们说,怎么相差那么大呢?

 

我想起了身边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上小学前,忙着如何让孩子尽快学得更多,梦想赢在“还未起跑前”。学拼音、念英语、练书法、背数学口诀……有人说,“这是环境所迫,你不做不行”,“其他孩子都在学,你孩子不学就要掉队”……我想说,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有为孩子做选择的权利,但幼儿说认为,拼音溜不溜、背口诀快不快……这些所谓的知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迟早都能学会。但一个孩子那些有益于一生的能力,它们是大人不引导,就会一直停滞不前的。

我们不难看到,如今很多小学的小孩,他们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是性格很糟糕,例如自控力差,动不动便打人、爱发脾气;东西丢三落四,不能承担一丁点儿的责任;做事磨蹭,不会主动;不能清晰表达,更不懂如何与人沟通……

 

想起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前年,有一位小女孩参加区里的书法比赛,这孩子写到后面,突然大哭!老师们吓坏了,赶紧跑过去问“怎么啦”。原来这孩子不是因为字写得不好,而是铅笔钝了,一时找不到妈妈帮她削铅笔,一着急就哭了。这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其实不是特例。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未来有良好的心态,帮助孩子拥有自信,减少父母的焦虑,那么就要在孩子上小学前后,培养孩子三个重要的能力。如果你家孩子还在中班或大班阶段,这时开始培养最合适。如果错过了,赶紧补上。

 

哪三项能力?

 

第一项能力:学会清晰表达

 

最近有妈妈说,她的孩子上一年级,被同学欺负,回家后哭着告诉妈妈。但孩子说话模棱两可,妈妈听了半天,才知道有一个男同学朝他鼻子打了一锤,却问不出被谁打,也不知道孩子因为什么原因被打。妈妈便找老师问,老师也不清楚情况,还说“小孩要学会自己处理与同学的矛盾”。妈妈听完很生气,她说:“孩子还小,老师有责任保护好孩子……” 还因此引发了不小的矛盾冲突。

 

有家长可能记得,小朋友还在幼儿园的阶段,老师经常会帮小孩表达,例如她们会告诉爸爸妈妈,孩子当天在幼儿园经历了什么事情。我们也常见很多孩子说话不够完整,例如有时他们或许只重复说“有人打我”,也有孩子只是不断地对父母说“我不要上学”,如果这时家长找幼儿园的老师问,这可能理所当然;但孩子上了小学,如果还不懂清楚表达,这可是父母的责任了。

怎么办?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情的五个方面训练孩子,帮助孩子清晰完整地表达:

 

1)发生什么?

2)什么时候?

3)什么人?

4)哪里发生的?

5)为什么会发生?

 

家长们可以用日常的小事情帮助孩子表达,例如“孩子中午和妈妈去了一趟超市,买了零食和其他物品”,因为妈妈清晰知道每个细节,可以鼓励孩子通过上面五点进行训练,让孩子表达给妈妈听。慢慢地,你便能发现孩子的表达能力会越来越好。

 

第二项能力:有“时间概念”

 

我们常见很多孩子做事磨蹭,只有大人在“赶”。“快快快,还有十分钟就迟到了”,“五分钟后就要睡觉”……其实,“十分钟”、“五分钟”等对于学龄前后的孩子来说是抽象的词。“十分钟和半小时,好像是一样长呀”,很多孩子经常这样说。那是因为这年龄的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未成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尚缺乏抽象思维。

 

如何训练?

通过“具体”帮助孩子理解“抽象”:

 

“我们看看,吃一个冰淇淋要不要花十分钟啊。”一位爸爸对儿子说。当孩子开始舔冰淇淋,他在一旁看秒表,最终发现孩子只花了7分钟;下一次,爸爸又问孩子:“我们看看十分钟内,可不可以把客厅的地板擦一遍呢?”结果孩子花了15分钟……

 

慢慢地,孩子的小脑瓜就有各种标签:“吃冰淇淋”等于“七分钟”,“擦客厅的地板”等于“十五分钟”,“拼好一套斑马积木”等于“三十分钟”……

 

随着这种时间标签越来越多的积累,孩子们便慢慢对时间有个大概的判断。

 

第三项能力:懂得“计划”

 

幼儿说常见很多父母一直帮孩子收拾东西,却一直抱怨孩子懒。这些父母,其实是他们自己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还一味责怪孩子。

 

我还认识一位妈妈,经常骂孩子的书包乱,孩子被骂之后也无所谓,书包还是一如既往地乱,作业本、书本、文具盒还是经常丢……这种父母只会动嘴皮子,对孩子缺乏实际的帮助。

怎么办呢?父母们如何帮孩子学会计划呢?列事物清单——不失为一种入门级的适合幼儿的计划方式。

 

“上学之前,你觉得要准备什么?”有些父母这样问孩子。可很多小朋友听完之后很懵,“准备什么啊”, “玩具吧”,“书吧”,“糖果,最好还要有布丁”……父母听完也很崩溃。这其实很正常,父母的问题太泛,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驾驭不上。

 

这时,爸爸妈妈们最好的做法莫过于——按照事情的发生顺序来列清单。下面,我们以小学孩子上学需要准备什么为例:

 

顺序1,出门到进入学校前

 

需要用到什么东西?引导孩子思考。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出门要戴口罩,下雨的话要撑伞或穿雨衣,坐公车要用到乘车卡。

 

那么,这里需要列到的事物清单便有:口罩、伞、雨衣、乘车卡。口罩的使用有时间限度,那么一天内要准备2,3个。

 

顺序2,进入学校到正式上课前

 

需要用到什么东西?同样引导孩子思考。

 

一般来说,进学校之后大汗淋漓,需要擦汗,要用到手帕或干湿纸巾;流汗后会感觉口渴,那么就要喝水,喝水需要水杯;进入教室后,要第一时间交作业,所以所有的作业本要带上;孩子们常常需要晨读,晨读资料可能是练习册或课本;有时上课前要运动,运动后衣服可能湿了,需要换衣服,那么就要带多一两件衣服。

 

由此,孩子可以列到的清单有:手帕、干湿纸巾、水杯、作业、练习册,1-2件衣服。

顺序3,上午要上的课程

 

孩子早上的课程可能有语文课、数学课、英语、音乐,那么相应地要准备什么事物清单?

 

大概率需要:语文课本、数学课本、英语课本、音乐课本、笔记本、草稿纸、笔、橡皮擦、尺子、圆规……(老师有特别要求的就要加上)

顺序4,中午在学校吃饭、午睡

 

孩子在学校吃饭,自然要用到饭盒;孩子在校午睡,自然要用到被子、枕头、眼罩。如果中午离校呢?那么可能要坐车,也要配备雨具。

下午的事物清单,同样的道理,也是按照事情的发生顺序列清单。按照这样的顺序,一般什么都不会拉下了。

 

列好后,让孩子自己按照清单一个个收拾,收拾好后逐个打勾。一开始,孩子可能需要父母引导和陪同几次,慢慢地,孩子就拥有了这项做计划的能力。

 

如果有爸妈想让计划变得有趣,或孩子还在幼儿园阶段,可以以“带小孩去踩单车”为例子。因为踩单车可能有趣些,小孩有更多的主动性。同样地,也是采用事情的发生顺序列清单,帮助孩子慢慢掌握。

 

很多人总是说,养儿千万别“短视”……这大概便是,别让小孩写字已经跟“印刷体”一样,却不懂得削铅笔吧……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1、心理科普:放学后,我为什么要孩子先玩,而不是写作业?

2、育儿:孩子不喜欢刷牙?五个家庭的成功方法!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