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初中未毕业的单亲爸爸,是个装修工,他的6岁儿子非常调皮,也不爱写作业。
当他有一天给我留言时,他说:“我不懂说话,所以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我有时就像一个哑巴。”我建议他从学习氛围方面引导。
从那天开始,他强迫自己从图书馆借回来一些书,当孩子写作业时,他便在一旁看书。他白天做的是体力活,回到家时常常已经疲惫不堪。但为了让自己更投入,他在桌底下掐自己的大腿,有时往自己嘴巴塞一个小辣椒,好让自己精神起来。
小男孩看到爸爸这么认真,自己也变得认真了。
再后来,这位爸爸在孩子的影响下,参加了在职的专科学习课程;而小男孩如今在学习上也变得很自觉,成绩也很不错。
我们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不听话时,总会下意识地批评孩子,指责孩子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把自己当判官。这种习惯当判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总会让人不省心。因为判官父母的批评,给孩子传达的是否定,不仅否定了孩子的行为,那些缺乏智慧的父母,常常连孩子的人格也一同否定。最典型的否定,常常有“你是个懒惰的孩子”,而不是“你今天不够勤奋”。所以,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更多的叛逆行为。
美国心理学者丽莎·塞尔宾与同事在幼儿园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研究:他们让老师对一些不良行为的孩子,例如喜欢攻击同学和破坏物品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老师们对一组犯错的孩子采取大声斥责批评的方式,让现场的所有孩子都听到;而对另一组孩子,老师们采取温柔的、没人注意到的方式进行教育。结果,研究者们发现,那些被斥责批评的孩子,变得更有攻击性;而被温柔对待的孩子,他们跟老师的关系更亲近。
实际上,这两组老师担任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判官的角色,另一种是陪伴者的角色。
陪伴者的角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孩子跟成人建立了安全感的连结。因为父母经常性的批判和否定,不仅容易导致孩子自我否定,还会让孩子容易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而不带批判和否定的陪伴者的角色,通过温柔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会让孩子感觉温暖和富有安全感,也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信。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所说那样,那些有“安全感连结”的孩子,往往是走的最远、最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记得我家儿子4岁多还不够5岁时,有一段时间,他非常固执地要求我们——让他自己一个人去家里附近的一家小商店,帮奶奶买回一包盐,大人不能跟随。我们当时觉得他年龄太小,而且那家商店也不是在小区里面,而是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们劝了他很久,他仍旧像一只不怕虎的初生牛犊。我们不忍批评,也不忍泼他冷水。
后来我跟孩子的爸爸商量,最后决定答应他的要求。当我们忐忑不安地把一张十块钱纸币放到他手里,随着他兴高采烈地一个人轻轻地关上大门,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在万般煎熬中,我家爸爸还是出了门,一路在儿子身后跟随。而我就站在家里的阳台遥望,虽然只能看到儿子独自走路的一小段路程……
当儿子非常自豪地买回了一包盐后,我们很欣慰,似乎又感觉对孩子不够信任。虽然儿子到现在还不知道,那一次买盐,他爸爸为了悄悄看住他,在那家小商店的旁边,花了比那包盐贵10倍的钱,买了一杯奶茶故意消磨时间。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有一个词叫“守望”。霍尔顿说,他要守在悬崖边,哪个冒失的小孩一跑过来,就把他抓住。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就叫“守望”……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