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时,心理研究告诉你,父母哪种做法最好?


孩子害怕打针是常有的事。我家阿果也是,每次带她去打疫苗,人还没进门,仅仅是在门外远远地看见戴口罩的护士便要哭。

这其实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在起作用。在实验中,巴甫洛夫在给狗喂食时摇龄,几次后,巴甫洛夫的狗没见到食物,只要听到铃声便流口水。

 

孩子们打疫苗也是如此,戴口罩、穿白衣的护士拿着针孔出现,往宝宝的手臂上一扎,孩子被这猛的一扎吓了一跳,再加上的确感觉疼痛,便对打针产生恐惧感。几次后,当孩子没见到针,仅仅是见到戴口罩、穿白衣的护士,经典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已经起作用,让孩子联想到针孔和手臂上的疼痛感。恐惧会让孩子不敢面对护士。

害怕是一种人类直觉,人类进化需要时间来适应反直觉,所以直面害怕、克服恐惧也是人类的重要课题。

父母如何帮孩子应对害怕?

第一种,阳性强化法。

当一个孩子做出面对害怕和克服害怕的行为后,即使孩子没有真正改变,父母也需要及时表扬孩子的积极行为。因为阳性强化法事实上是通过父母的称赞和认可,帮助孩子对行为的自我肯定,有助于强化孩子未来勇敢行为的出现,帮助孩子真正变得勇敢。

有一位妈妈给我留言,说她的女儿从小胆小,什么事情也不敢做,她说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变得勇敢。我说:”当一个孩子害怕时,父母越让他不要害怕,常常是于事无补的,只会让一个孩子更加抗拒,先从认可孩子的一点小进步开始……”

后来,这位妈妈给我分享了一个故事:

她的女儿很害怕与人说话,但是有一次因为路上遇到一只流浪猫,妈妈鼓励女儿进入一间小商店找售货员要一只纸箱。小女孩紧张地走进去,支支吾吾地与售货员沟通,虽然沟通了很久,女儿也面红耳赤地拿着纸箱走出来,但脸上难掩兴奋——一种为了给流浪猫一个小家而突破自己的兴奋。那位妈妈及时称赞了女儿,女儿也很高兴。后来,她也发现女儿一直在一些小事情上自我突破,小女孩在慢慢地让自己变得勇敢。

我们很多父母在育儿上常常有一种错误的“梦想”:总想一蹴而就,比如孩子胆小,就常常梦想通过什么事情让孩子一夜变得勇敢。这种心理跟“一夜变富翁”很像,可惜这样的事情只发生在小说或电视剧里。孩子之所以是胆小的孩子,那是他们因为天生的性格或一系列的生活才变成那样的孩子;父母要想纠正,把胆小的孩子变成不胆小的孩子,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种,鼓励孩子鼓起勇气直面害怕。

在某个害怕的事物面前,即使孩子只是鼓起勇气,也能帮助孩子变得勇敢一些。神经生物学家Uri Nili和Hagar Goldberg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些怕蛇的人请到实验室,然后把一条蛇丢到这些人身边。面对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一种人要求别人把蛇放得离自己更近一些;另一种人选择让人把蛇拿走。第一种被认为是直面恐惧的人,第二种是向恐惧屈服的人。

与此同时,研究者让这些人躺在脑扫描仪的设备里面,观察他们大脑的变化。结果发现,那些直面恐惧的人,胼胝体下的大脑前额皮层发生变化——变得活跃起来,这时大脑负责恐惧的杏仁核的活跃度减弱。即仅仅是故意直面恐惧,也会让人的恐惧感降低!而那些向恐惧屈服的人,他们的大脑反应发生相反的状况,向恐惧屈服的人往往会变得更恐惧。

 

在鼓励孩子直面恐惧方面,甘地夫人是一个典型。甘地夫人有一个儿子叫拉吉夫。在一次手术前,医生安慰他说“手术不痛”,甘地夫人觉得医生这样说很不妥,因为没有手术不痛,即使用了麻醉药也会痛,所以她便对儿子说:“手术后几天伤口会非常疼,别人也不能替代你疼,但如果你因为疼而哭泣的话,会让伤口恢复得更慢……”因为听到母亲的话,拉吉夫在手术时和手术后非常坚强,也很少哭。母亲鼓励孩子直面勇敢,孩子也因此变得勇敢,这便是知名的甘地夫人法则。

事实上,这是一种学会与“害怕虫”相处的智慧:尽管害怕,但仍选择行动,并与“害怕虫”同行。仅仅是承认恐惧,便帮助孩子改变了与恐惧的关系,孩子的大脑前额皮层变得更活跃、杏仁核活跃度减弱。

第三种,自我抚慰。

这是一种常见的自我疏导法。

举个例子。英国有一位6岁的小男孩名叫斯丹利,在上学时被幼儿园的醉酒厨师无辜殴打,可怜的孩子被打掉了两颗门牙,鼻梁也被打断,满脸都是鲜血。孩子被殴打后很害怕,见到父母时浑身颤抖,说再也不想上幼儿园。一位心理医生鼓励斯丹利把自己被殴打的经历画出来,小男孩一开始很抗拒,但是后来在父母的鼓励下终于拿起了笔,一边流泪一边画。但是画着画着,孩子的情绪慢慢平复,当他把厨师殴打他的过程画了出来后,他还在旁边写了一些下次如何避免的建议——“闻到酒味赶紧逃”,“看到醉醺醺的人要远离”等。小男孩的妈妈说,孩子画完后没那么害怕了,他似乎为自己找到了应对法。这便是一个孩子的自我抚慰的过程。

上面三种做法,孩子3,4岁之前,父母可以选择第一种,当孩子4,5岁后,可以选择第二或第三种做法。父母们也可以三种都试一试,看哪一种最适合你家孩子。

 

丹麦的学校,把鼓励孩子与“害怕虫”相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他们把“勇敢教育”真正变成了一门课程,让孩子直面恐惧。丹麦孩子在学校有一门课叫“动物解剖”,幼儿园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当孩子围在动物前面时,老师们会直接对孩子说:“解剖动物不会闻到花香,而是会闻到动物死去的味道”。他们还会一边解剖动物,一边毫不忌讳地讲解动物的各个器官,鼓励孩子在恐惧中提问。

勇敢是“与狼共舞”,而直面恐惧,则是与“害怕虫”同行!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slot dana slot dana 5k rejekibet jayaslot vivo500 slot online vivo500 vivo500 vivo500 bina bangsa tunas karya permainan slot slot 5k slot 5k slot 5k jp500 jp-500 jp500 jp-500 jepe500 jepe-500 jepe500 jepe-500 APK Slot JKT8 rejekibet rejekibet INK789 Link Download Apk Slot Online Gacor Deposit Qris 5000 Slot Gacor Deposit Qris apk slot ink789 apk slot maxwin gacor deposit qris 5000 slot gacor rejekibet JayaSlot Link Download & Login Apk Slot Hijau Terbaru Indoneisa 2025
https://www.venturecapitalineducation.com/ https://www.booksarepopculture.com/ https://coolthought.org/ https://sevensensefest.com/ https://usatimesbio.com/ https://www.theshiori.com/ https://lohanrhodes.com/ https://amirpalace-hotel.com/ https://marheaven.com/ https://theisticsatanism.com/ heylink.me/vivo500gac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