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一位外国奶爸给儿子讲了四年!育儿智慧你该学


今天聊聊“别人家”的育儿。

有一个小男孩,平时最喜欢在家里的哥哥姐姐学习时大吵大闹。孩子每一次大吵时,爸爸都会喊“闭嘴”,接着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吵别人学习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可是,没什么用!孩子第二天还是在家里的哥哥姐姐学习时大吵大闹……因此,哥哥姐姐都恨透了这个烦人的弟弟,爸爸也对孩子的行为很头痛。

如何与孩子沟通,才是亲子沟通的最佳选择?

有一次,我与一对母子吃饭。饭桌上,小男孩没有吃饭的欲望,妈妈批评孩子“无精打采”,孩子一脸疑惑。那位妈妈解释了很多次,孩子还是不明白,我说:“无精打采,就像是一个机器人玩具走着走着差不多没电的样子。”孩子恍然大悟,继而笑着开始吃饭。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曾经说,孩子常常更容易接受故事传达的经验教训。父母与其在孩子面前说一大堆批评和教育,还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来得深刻。用故事形式的“说教”,其实就是画面感给孩子带来的作用。画面感,也有个专业术语叫“视觉信息”。为什么呢?单纯说教,对孩子来说常常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年幼孩子会轻易地“左耳进右耳出”,难以在他们脑袋中留下痕迹。但相比之下,带画面感的“说教”,孩子更容易记在脑袋里。

前段时间,有一位妈妈给我留言。

她说她的女儿总是喜欢骗人。我疑惑,经过进一步了解,我才知道,她家女儿常常在她说教时听得很认真,并且总是说“记住了”,但没多久又会再犯。不仅她的女儿如此,她姐姐的儿子、他弟弟的儿子也是如此。我跟她解释说,“年幼小朋友的大脑难以听进抽象的说教,他们更喜欢带‘画面感’的说教”,最后我建议她,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实现说教。再后来,她说效果不错,孩子没有以前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还听得很入迷,常常在故事的最后还自动“自我修正”,即他主动告诉妈妈未来应该如何做。她也把幼儿说这一建议推荐给了她姐姐和弟弟,结果他们的亲子沟通也提高了。

脑科学家常常说,人的大脑对文字信息的编码只有一次,但对图像信息的编码则有两次,所以图像信息,更容易被大脑被记住。这是因为大脑皮层中有四分之三的神经元是用来处理视觉信息的。我们常常能从原始人的一些行为记载得以证实这一说法,例如,原始人喜欢用石头,或在绳子上打结,记录他们捕捉了多少头动物,或者采集了多少果实,他们不擅长记住抽象的数字,却能非常轻易地记住所有具有画面感的事物。这种大脑偏好,与父母们具有画面感的说教是同样的道理,即使是大孩子和成年人,也更容易接受有画面感的沟通。

另外,在说服技巧中,有个专业术语叫“诱导式规劝”,当父母使用“诱导式规劝”,能提高亲子的沟通效率。有一位名叫阿伦的孩子,在考试前偷了同学吉米的铅笔。父母在对阿伦进行教育时,要求阿伦想象“吉米如果没有铅笔,就不能参加考试的困境”,阿伦轻易地接受了父母的教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诱导式规劝”的精髓,其实也是采用了“画面感”。

所以,如果你想与孩子的沟通更高效,请使用“带画面感”的沟通。

一位外国奶爸,一个相同的故事,他给儿子讲了四年

有一位名叫安纳‧史可夫的爸爸,儿子2岁时,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很喜欢打其他小朋友。并且打的手法也很古怪,小家伙不是用小手拍别人,而是喜欢握紧拳头,专门捶击别人的鼻子或牙齿。很多小朋友的鼻子都被他打到流血受伤,有些孩子的牙齿都被他打歪了。“各种方法都试过了,没什么用!”这位爸爸曾经沮丧地对他人说。

后来,这位奶爸发现自己给儿子讲故事后,儿子的印象常常非常深刻,有时在做什么事情时,突然会想起绘本里某个人物的想法或做法。有一次,他的儿子在刷牙时,突然认真地对爸爸说:“小豆丁说刷牙要上15下,下15下,我也要这样刷……”他突然灵感迸发,决定通过故事帮孩子戒掉打人的行为。

 

故事的主角是一头愤怒的小牛,喜欢跟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打架,所以小牛很不受欢迎。后来,小牛掉进悬崖失忆了,也忘记自己叫什么名字。可是,小牛却从此变了性情,帮小马推车,帮小兔子挖胡萝卜,还跳进深河救小猪……很多小动物开始喜欢小牛。后来有一天,曾经被小牛欺负过的狐狸回来报仇,它把小牛骗进野狼区,随行的还有傻白甜的小猪……小猪为了救小牛,把野狼诱离了。在万分惊恐中,小牛记起以前的自己,它冲进野狼圈,救回了小猪。回到安全林区后,小牛对待其他小动物更友好了,它还交了无数好朋友。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这位奶爸给儿子一直讲了四年,有时孩子会对故事进行改编,有时加入新的角色或剧情,但主题一直是“打人的小牛变成友好小牛之后,生活多么美好”。小男孩在6岁时,在学校已经是个人人喜欢的家伙!

这种讲故事的教育方式,就是“带画面感”的沟通方式。

看来,父母教育年幼小朋友时,想要打开孩子的“脑门”,真的需要“专门的”钥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