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为人父母秒看懂的漫画,多少父母都是“装”出来的?


 

——我与儿子——

某天,我与孩子外出,回家的路上给他买了一个冰淇淋。

 

我想起了一位妈妈说,“别看我每天笑嘻嘻,其实都是纸糊的……”多少渴望做到尽责的父母,常常只是努力地在孩子们面前“装”得乐观,自己却在暗地里忧伤?其实,父母的真正乐观,孩子们看得见,也能学得到。

 

——为人父母,我们想给孩子带来什么?——

 

有人说,乐观是天生的,也有人说,乐观是后天养成的。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后天的人和事,或许会对他们的影响更长远一些。“幼儿说”常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宝宝们从小就从父母身上学习言行举止,继而形成性格、心态。其中,有心理学家对乐观做了解释。

幸福心理学家Christine Carter说过,快乐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正面情绪积累而成的,因此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或模仿来的影响,会渐渐大于与生俱来的特质;除此之外,大人对世界的诠释以及大人对自己的期待,都是孩子的观察与模仿的对象,最终孩子会使用到自己身上,用以调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继而最终发展成为他们自己的性格与心态。简言之,父母的乐观,孩子们能学到。

所以,想要孩子们乐观,父母乐观是最大的前提,除此之外,父母们还有一些日常小做法,也能帮助孩子们获得乐观的心态。

 

——一些从小帮助孩子乐观的做法——

 

在孩子需要陪伴的年龄,别强迫孩子独立

从幼儿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说,孩子们到6,7岁后才发展出“独立”的雏形。在这些年龄段孩子身上,你会发现他们没那么黏父母了,他们渴望与同伴玩耍,甚至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也希望自己能外出与小朋友玩耍。

所以,很多儿童心理学家也不建议父母过早强迫孩子独自睡觉。因为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们安全感的前提,安全感也是培养孩子乐观心态的“沃土”。儿科医生William Sears博士的说法更直接,他说,幼年时期与父母共同睡眠的孩子,往往比没有共同睡眠的孩子更有信心,更少焦虑,在人际交往中的心态能调整得更好。

从小养成孩子做家务的习惯

有父母曾经问我,孩子做家务,只是培养一种保持整洁的习惯,与孩子的乐观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有经常做家务的经历,想想这样的情景:当你经历了1,2个小时,大汗淋漓地把杂乱的客厅物品摆放整齐,把桌子、柜子、窗户的灰尘擦拭干净,把所有垃圾清理到门外的垃圾桶……看着你付出了劳动的整齐干净的房子,你会感觉就像跑了一趟马拉松般酣畅淋漓。这就是家务带来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能帮助人的心态更轻松。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韦朗特甚至有一项持续十年的研究发现,小时候就参与父母家务劳动,成年后也爱做家务的孩子,不仅心态较乐观,人际关系也比较好。

最重要的,是父母帮助孩子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孩子们乐观与否,常常表现在孩子面对事情的反应上。举个例子,孩子不小心摔掉了一只玻璃杯子。不少孩子的第一反应是紧张,继而观察是否被父母发现,有些孩子还迅速往上面盖了一块抹布。知名认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想要改变孩子对事情的消极看法,需要教会孩子思考的步骤,当事情发生后,习惯遵循这样的思考步伐,就能帮助孩子把悲观转为乐观:

步骤一,最坏的后果是什么?

步骤二,最好的后果是什么?

步骤三,最可能会发生什么?

我们从这三个步骤,思考一下“孩子不小心摔掉了一只玻璃杯子”的后果:

最坏的后果,可能是被父母没收了一周的零花钱。

最好的后果,可能是父母查看他有没有被破碎的玻璃割到手。

最可能会发生什么?最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是只被父母叮嘱以后要小心。

有些孩子思考完三个问题之后,想到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如此,心态一下子就乐观起来了。虽然每个孩子的答案都会不同,但经历了这三个步骤,常常就能帮孩子找到不需悲观的理由。

 

——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孩子,出门玩耍时,看见三个工人在砌砖。孩子觉得很有趣,他跑上前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呀?”

第一个工人皱着眉头说:“你没看见吗?我们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表情平静地说:“我们在建一个新房子。”

第三个工人笑容满面地对他说:“小子,我们在建一座新城市,我们会过得越来越幸福。”说完还哼起了小曲。

孩子的表情也从皱着眉头到大笑着跑开了。

 

——孩子是父母的“重复”——

 

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也会变成什么人。

冰淇淋掉了,你可以大哭,也可以趴在地上看蚂蚁吃大餐;

一份相同的工作,你可以皱着眉头干,也可以哼着歌儿做;

一段相似的命运,你可以哀叹愤怒,你也可以坦然微笑。

每一天,日出还是日落;

每一年,嫩芽还是枯枝,改变我们的,只有时光的洗礼。

我们的容颜愈发恬静,我们的心境愈加清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