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小孩打针,父母不用当“影帝”了:用一个衣服夹子就搞定


记得有一次,我坐地铁时,一个小男孩的哭闹声吸引了我的注意,他手里一边拿着香蕉,一边哭着说“我不要去医院……”

孩子的爸爸大概是马戏团跑出来的,他张牙舞爪扮老虎:“吼……你不去医院,老虎就吃掉你啊!吼……”

 

被爸爸说服了一番后,小男孩让步说:“我可以去医院,但我不要打针”,这时爸爸又扮起了猴子,抢过了孩子手里的香蕉,发出了一阵猴子的叫声:“唧唧……你不打针,我就吃掉你的香蕉……唧唧……”

被爸爸再次说服了一番后,小男孩进一步让步说:“我可以打针,但我不要冰凉的尖尖的那种……”

周围的人都被这对父子逗笑了,更有人说“这爸爸堪称影帝啊”。

“如果你家孩子害怕去医院,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位儿科医生朋友曾经对我说,他嘴里的“这个原因”就是打针。

多少孩子害怕打针?

“我有时会想起,小时候被针扎的感觉,冰凉冰凉的,针扎下去的那一刻,我会被吓一跳……接着我就会放开喉咙大声哭。我哭不是因为太疼痛,而是因为针扎下去时吓一跳带来的委屈……”一位成年人回忆说。不知这个说法,说出了多少人童年的心声呢?

 

据美国儿童医院Stefan Friedrichsdorf等人估算,每10个小朋友中,就有1个害怕打针。即使是成年人,也常常更愿意吃药,而不是打针。所以,Stefan等人一直致力于如何减少孩子们打针恐惧方面的研究。虽然我们知道很多小朋友的打针恐惧来自天生的潜意识——“打针”与“危险”挂钩,大脑的潜意识告诉孩子们,尖尖凉凉的那根东西,恐怕会威胁生命安全。这样的念想下,孩子便对打针产生恐惧,哭闹、抗拒打针便发生了。

除此之外,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做法,也会悄悄地加大孩子的打针恐惧

1、哄骗孩子“打针一点也不痛”

 

 

作为父母,我们在带小朋友第一次打针就知道,即使一个从没经历打针的小朋友,看到戴口罩的护士拿着一根尖尖的长针来到他们面前,孩子就已经开始抗拒。当爸妈或老人为了哄骗孩子,不断地强调“打针一点也不痛”,一开始,孩子可能被“说服”了,可是紧接着疼痛感和惊吓感会把谎言打破。继而,孩子们不仅不再相信大人们的“鬼话”,他们对打针的恐惧也会增加,下一次可能就更加抗拒打针了。

2、孩子不听话时,恐吓孩子“我让医生给你打针”

 

很多家庭常常“短视”,当孩子不听话时,例如孩子不爱吃饭时,会被爷爷奶奶威胁“你再不听话,不好好吃饭,我就让医生给你打针……”当类似的威胁多了,“打针”在孩子们的心中就变成了非常可怕的东西。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咕咚”,几只小兔子听到河边“咕咚”一声就被吓到了,纷纷传“咕咚来了”,狐狸被吓坏了,小熊和猴子也被吓坏了……结果所有小动物都觉得“咕咚”很可怕。但事实上,“咕咚”只是河边的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

如果你家孩子恐惧打针,怎么办?

系统脱敏。幼儿说曾经提过,一位名叫Mary Jones的心理学家,帮助了一个名叫彼得的小男孩摆脱了对兔子的恐惧,彼得害怕兔子,Mary就让彼得与兔子相处……越来越近……最终变成了亲密接触。背后的本质做法是“直面恐惧”。“直面恐惧”,其实是帮助孩子知道“到底有多可怕”,仅仅这一步,就能帮助孩子消除掉不少的恐惧。因为孩子们的恐惧,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心里没底”,当他们真正接触了,他们有时会有“恍然大悟”的释放感,反而就不再那么害怕了。

当儿子还读幼儿园小班时,有一天,儿子对我说:“不敢打针,原因是很害怕。”

我问:“为什么会很害怕?”

“因为痛。”

“很痛吗?”

他又摇头说不是。

 

“其实,打针也不是很痛,就这么一下而已”。我随手打开了一个衣服夹子,夹了他的小手臂一下。他虽然“呀”一声被吓了一跳,但没哭。

“你看,打针就跟被衣服夹子夹一下那样痛而已!”

儿子呵呵笑了起来,说:“的确不是很疼,就这么一下下,妈妈,我知道了!”

从此,当他真的去到了医院,就没有以前那么抗拒了:“就像被衣服夹子夹一下而已。”他说。

人们害怕生活,那是因为对生活的认识不够,当哪天认识够了,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从此无畏无惧。孩子们的成长,也是如此!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