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困惑年轻父母的孩子语言发展特点!别傻傻以为孩子故意唱反调


有一次,我在超市购物完结账时,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婆孙。

在轮到他们结账时,小女孩不停地摇晃着奶奶的手,嘴里不停地说:“钱包,钱包……”奶奶看起来情绪不是很好,便吼了一句:“我有带钱包!”当奶奶付钱时,小女孩哭了,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钱包,钱包!”还扯着奶奶的衣角,不想让奶奶结账。这时周围的人都看着她们,奶奶更生气了,用力地拍掉小女孩扯着她衣角的手。小女孩“哇”一声大哭起来。我同情地看着孩子,突然留意到孩子的一只手放在一个裤兜里,我恍然大悟:“这位阿姨,孩子是不是想用自己的钱结账?”

 

 

老人愣了一下,用愧疚的语气跟孩子说:“对不起,奶奶犯糊涂了,出门的时候答应你结账的!”孩子满脸委屈地擦擦眼泪,不答话。

相比起大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差的,他们有时不知道如何表达,有时也会言不达意,一旦着急就更糟糕了,难以与大人实现良好的沟通。

我们看看孩子的语言发展历程便很清楚:

宝宝们大概7个月,才开始无意识的ba,ma,da,或baba,mama;

12个月左右才会“爸爸”,“抱抱”这些元音和辅音组合的词;

到宝宝们一岁半到2岁,才会“电报句”,比如“妈妈抱”;

3,4岁才会几个字组合的简单句。

 

如果孩子从小学的是双语,例如一个孩子从小既学粤语也学普通话,还可能出现短暂结巴的现象。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不仅语言表达力差,语言理解力也差。

儿子阿瓜2,3岁时,有一次到公园玩,走到一条小河边,看到河里有一群鸭子,他突然非常兴奋地在河边跑,那条河没有护栏,而且河堤的坡度很高,摔下去会非常危险。奶奶在后面大喊:“你这样会掉进河里,危险!”但阿瓜还是往前跑,当奶奶气喘吁吁地赶上他时,生气地在他的小屁股拍了一下,他才紧张地看着奶奶,似乎还不明白奶奶为什么打他。当天下午,我带着儿子在小区散步,孩子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当时路上刚好有车经过,我担心危险,大喊:“停!”阿瓜马上就停下来了。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是听不见,而是听不懂,复杂的听不懂,简单的才懂!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习惯用简单的词句跟他沟通,后来才慢慢配合他的语言能力用上了长句。但我认为,简短的句子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更加容易理解,尤其是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当然,我在给他念绘本时是不同的策略,听故事时尽量让孩子多接触长句,但在跟他具体沟通上,我更喜欢会浅显易懂的短句,宁愿将句子切分,也不要把一句话说得太长。

在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方面,心理学家埃伦.马克曼曾经举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比如2,3岁的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个物体能同时拥有两个名称。有一位小男孩,他知道一张椅子被称为椅子,但有一天,妈妈把它称为“家具”,小男孩便提出异议:“不对,它是椅子。”这是幼儿期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征,因为他还不知道“家具”包括了“椅子”。

所以,年幼的孩子们,常常会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比较弱,听不懂太复杂、太抽象的词语或句子,从而给孩子和父母的沟通造成障碍。很多父母有时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规规矩矩,听得也很认真,但其实孩子很可能只是表现得认真,但事实上他们听不懂。

 

 

除此之外,孩子们在6岁前也会经历语言的敏感期——说脏话。有一个小女孩,参加她奶奶的生日聚餐,当服务员端上寿包时,小家伙大喊:“为什么要吃这种像‘屁屁’的包?”小侄女立即被妈妈批评说话不礼貌;没多久,孩子掰开寿包流出豆沙,孩子又大喊:“咦,屁屁还拉大便!”这时,侄女的伯母不高兴了,说这孩子太没教养,孩子的妈妈觉得孩子的表现破坏气氛,领着孩子到门外批评了一番,孩子最后哭着回来。不理解孩子语言敏感期,以为孩子在故意“捣乱”,也常常会制造出不少的亲子矛盾。

我曾经在街上见过一对父子。

 

 

小男孩在吃一只冰淇淋,但刚撕开外面的那层纸,冰淇淋就掉在了地上。他的爸爸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小男孩的面色开始变得通红、脖子上青色的血管也凸起,孩子突然变得愤怒,他想跟爸爸说什么:“我……我……”这时孩子的爸爸微笑着,轻轻地拍打着孩子的小肩膀,说:“宝贝,爸爸理解你的生气,慢慢说,爸爸在认真听呢。”这时,孩子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些:“爸爸,我……我头发湿了!”爸爸拨了拨孩子额前的头发,“嗯,对,人在非常生气时,头会冒汗,这是一种生气的表现。爸爸完全理解。”这时孩子不再说什么,咧开嘴巴笑了。

年幼小朋友说话,常常只有“天使”们才能听懂,因为这些“天使”不仅理解孩子,还充满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