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撒泼?为什么?怎么办?


有一位妈妈跟我说她家儿子很“古怪”:一天晚上,她陪儿子玩积木,玩着玩着,孩子朝她丢积木。她很生气,严厉批评孩子,孩子一副很委屈的样子。没想到当她上了一趟洗手间,她的手机竟然被泡在了水盆里。面对妈妈的质疑,孩子开始撒泼哭闹……

经过分析后,那位妈妈不好意思地说:“当时我忙着跟朋友聊微信……但是孩子蛮不讲理!”

 

凡是养育过孩子的成人,都有“孩子可爱时父母幸福感高,孩子不可爱时父母幸福感为零”的体会,哭闹撒泼是不少孩子都有的行为,一方面是婴幼儿的思维心理和大脑的决策特点,导致孩子情绪先行的原因外,孩子常被父母“无视”,以及年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导致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过,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我们假想一下,当一个小女孩希望跟她的小玩伴再玩一会儿沙子,却被大人粗暴阻止时,不仅她内心的希望被否定,她还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为她内心的需求被父母无视了,所以他们会生气,也会伤心,有些孩子会通过撒泼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们那些理解孩子的父母,常常懂得在自己和孩子之间让步——与孩子达成共识:比如再玩5分钟或10分钟,然后离开。大多数孩子会非常乐意地接受父母的安排,那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需求被父母关注到了。

 

 

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常常也是导致亲子沟通矛盾的常见原因。

孩子们年龄越小,语言表达能力越弱。作为父母,你会看到一些小宝宝有时会对着玩具喃喃自语,那是因为他们在不厌其烦地学习语言、练习语言;当孩子3,4岁左右,有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非常喜欢重复听同一个童话故事,或喜欢重复看某部动画片,看了一遍又一遍却不会厌倦。那些聪明的父母,也会在宝宝学话期,懂得使用“亲子语”(兴奋说话的语调)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们发展语言。那是因为他们懂得,孩子们在幼小的年龄,语言表达能力有欠缺。

 

对孩子而言,虽然他们的语言能力不成熟,但他们却总希望表达自己。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说,年幼的孩子正处于发展自主感和主动感的强烈阶段,他们迫切地希望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以此获得成就感。所以我们不难见到某些说话结结巴巴却又非常暴躁的孩子,尝试与父母迫切地沟通,希望能得到超市货架上的玩具小火车。不明就里的父母每看到孩子带着哭腔的语调索要东西,常常会怒火中烧,觉得这孩子太不讲道理。事实上,这些孩子只不过是不懂得“有话好好说”而已。

记得我家闺女正处于学话期的时候,有一次因为迫切地想要玩她哥哥手上的玩具熊,一伸手就扯着哥哥的衣服,一边哭一边看着我。我对她说:“别急,你可以对哥哥说‘玩具熊’!”女儿学着我的口音,大声而笨拙地对她哥哥说:“哥哥……玩具……熊!”她的哥哥也很配合:“好的,哥哥给你!”闺女破涕而笑,拿着哥哥递给她的玩具熊,兴高采烈地跑了。经过多次“有话好好说”的经历后,孩子便学会了如何沟通。

 

想起了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古代有个孩子,很聪明却天生哑巴,也不识字,并且很不幸地,他的爸妈也是哑巴文盲。一家人经常“鸡同鸭讲”,常常为了一件小事情指划了半天。有一天,这个孩子自己用小石头在墙上涂涂抹抹时,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和爸爸妈妈只是哑巴,不是瞎子,他们可以通过“画”沟通。从此,他们一家三口凡是沟通聊天,都用小石子在墙上画,虽然画得丑,但一看便明白。慢慢地,他们还通过“画”与亲戚邻居沟通。再后来,一贫如洗的家还因为能沟通而做起了小买卖,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无论如何,亲子沟通总能找到方法,只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