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神经科学家:大脑“叫”他们做的


有一次,我跟朋友在饭馆吃饭,邻桌是两对母子。两个小男孩一开始还挺规矩地吃饭,吃着吃着就开始打闹。其中一位穿黑色衣服的小男孩玩得过于兴奋,把自己面前的一杯温水浇在了穿蓝色衣服的小男孩头上,蓝衣小男孩愣了一下,“哇”一声委屈地大哭起来。黑衣小男孩似乎也被自己的举动吓了一跳,他赶忙跟两个大人辩解:“不知怎么的,我拿起杯子就倒了,我……我不是故意的!”

 

黑衣小男孩的辩解激怒了他的妈妈,她拎起一只筷子,抓起孩子的一只手便打:“我看你狡辩!做了坏事还狡辩!”蓝衣小孩的妈妈很不高兴,她用纸巾帮孩子擦头,最后没说几句就牵着孩子离开了。

很多父母认为,像黑衣小男孩这样的孩子,做事“不经大脑”。

脑科学家们常常通过“折腾”人的大脑研究人的行为,最典型的莫过于“割裂脑效应”。

左右脑是两个性格不同的“人”

在认知神经科学家Michael Gazzaniga的研究中,有一位经历了脑割裂手术的男人。这个男人有一天因为某件事情,他用左手抓住自己的妻子,然后不停地摇晃妻子,这时他的右手做的是不同的举动,这只右手使劲地抓住左手,企图不让左手伤害妻子。左脑被认为与言语、推理、理智和分析等方面的思维相联系,右脑与与感知、空间主体知觉、直觉的思维相联系。在一个纪录片里,科学家给一个割裂脑症状的人的左眼和右眼呈现两种不同的水果。科学家给这个病人的右眼呈现一个香蕉,同时给左眼呈现一个苹果。当科学家让他用左手画出他所看到的东西时,他画出了香蕉;接着,科学家问他刚才用左手画了什么,让他右手指出来,病人的手指指向了苹果。

“割裂脑效应”,虽然是人的同一个大脑做出了相互矛盾和相反的举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但是也给脑科学家们研究大脑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方向——人的行为也许不受人控制。被誉为“21世纪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做了更直白的解释,他认为人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以“大象和骑象人”做比喻,他说,人的心理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大象”常常凭借本能、直接和情绪做行动,而“骑象人”是“大象”的主人,主管理智和分析。但“大象”体积庞大,“骑象人”即使使出浑身力量,也很难在“大象”发飙时及时控制“大象”。所以人常常会在冲动、大吵大闹、愤怒发泄、悲伤嚎哭过后,才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孩子们更是如此。在大人看来,孩子们在小时候鲁莽、冲动,快乐了就“哈哈”大笑,伤心了就“哇哇”大哭,不满意就发怒扔东西,孩子们就像一口清澈见底的水井,情绪外露明显。虽然他们鲁莽和冲动后,在被父母批评时也会内疚、悔改流泪,或许也曾经发誓再也不鲁莽冲动,但你不用过于高兴,他们下一次该鲁莽还是会鲁莽,该冲动还是会冲动,该哭还是会哭。那是因为孩子们身上的那个“骑象人”控制不了内心的“大象”,并且他们对“大象”的驾驭技术比成年人更差劲,即越年幼驾驭技术越差劲。所以,我们为人父母常常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他们“蛮不讲理”的举动:

有些孩子让妈妈抱,如果妈妈不抱,孩子便会哭闹,甚至躺地上耍赖不走了;

有些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见到喜欢的玩具,不用询问也不用经过别人允许,抓起东西就走;

有些孩子讨厌别人拿走了零食,下意识地伸手就打人;

有些孩子在看绘本时,绘本被别人抢走,他可能就会站起来把对方推倒……

再一次说明了——孩子们越小,行为越“无礼”,越喜欢凭直觉行动,做事“不经大脑”;他们或许也常常很认真地受训,也答应了下次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他们却是“屡教不改”,把爸妈的话当“耳边风”……最终被大人们贴上“不受教”、“不听话”、“孺子不可教”的标签。

 

记得有这样的一个笑话:

一位调皮的小男孩在晚上趁爸妈睡着后,爬起来偷吃糖,把整整一罐糖吃光了。

第二天,孩子偷吃糖的行为被妈妈发现了,妈妈严厉批评孩子不守信用。

调皮的孩子却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不是我偷吃的,是‘另一个我’。我昨晚睡着后,‘另一个我’嘴馋,起床要吃糖,我爬起来打‘他’,结果他不仅把我打倒在地,连糖果也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