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在餐桌上说的这5类话!会带来养育隐患


家长常在餐桌上说的这5类话!会带来养育隐患

2018-04-16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

看看你说过没?


很多年前,我记得曾经跟一位老师就餐。


吃着吃着,老师说:“你从小一定是个内敛的孩子……”


我惊讶,问为什么。


老师笑着说:“从开始就餐到现在已经半小时,你始终只是夹你面前的那碟土豆牛肉。还有,你的汤勺放在了我这边,你也没有让我帮忙……”


我哈哈大笑。的确如此,我从小便被教育“能不麻烦别人的,就尽量不要麻烦别人”。


不过的确存在餐桌心理学。当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在餐桌上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不仅能反映出家庭的养育细节,也能构建一个孩子的心理轨迹,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正如美国伯克利大学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所言,孩子的大脑会根据现实的观察构建因果关系。父母好的教养,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性格;父母不良的教养,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和性格。


很多家长经常在餐桌上说的下面这5类话,会带来养育隐患:


1、催饭:“你能不能吃快点?”


“快吃呀,饭菜都凉了”;

“给你10分钟,吃不完就倒掉”;

“嘴巴瘫了?咀嚼的速度要加快”;

“快快快!好好的心情被你的慢吞吞捣坏了”;

……



当父母习惯催促孩子快吃饭时,第一,父母要知道,细嚼慢吞有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第二,催促会给孩子带来焦虑感。轻微的焦虑能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但严重的焦虑会带来糟糕的后果。在长期的较多焦虑下,催饭给孩子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厌食。


值得注意的是,在压力下,孩子体内的皮质醇(也叫压力激素)含量会升高,是体内的应激系统促使大脑和身体分泌的结果。美国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NSCDC)认为,幼年时期长期焦虑、体内的压力激素高的孩子,未来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社会能力较低、情绪管控能力差等问题。


那一幕,是我见过的最奇葩的“催饭”:


有一次,我到一小城的街上,看见一位长得清秀的小男孩拿着饭碗站在门口扎马步,他的妈妈坐在一旁的饭桌边吃饭。一看到小男孩站得不够稳,便扬起手上的鸡毛帚,打在小男孩的小腿上,并且一边打一边狠狠地骂:“谁让你吃饭拖拉?快吃完就不用蹲马步……”。小男孩为了尽快结束马步,嘴巴嚼得很快,到最后还是硬咽的。我在想,孩子这辈子一定会恨透了吃饭的。


2、贴标签:“你是个挑食的孩子”


即使孩子偶尔不愿意吃某种食物,也不应该被贴上“挑食”的字眼。想想“标签效应”便知,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Saul Becker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容易成为跟标签一样的人。“负面标签孩子”,其实是孩子以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事实上是他们依从标签成为别人眼里的孩子,不利于他们发展自主意识。适当的正面标签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是有好处的,但不建议父母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



我家小男孩2岁多时,有一天晚饭时拒绝吃猪肉,我猜测是因为猪肉做得过老。但他却被奶奶贴上了“挑食”的标签:“你怎么不吃猪肉呢?看来你也是一个挑食的孩子!”从此孩子每次见到猪肉就不吃,他还跟我们说“我挑食”。后来经过很多波折才纠正了。


3、条件交换:“吃完饭就能吃糖果”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饭或加快吃饭的速度,会与孩子进行条件交换:


“吃完饭就能吃糖果”;

“10分钟吃完饭,奖励一个冰淇淋”;

“把汤喝了,给你买一个玩具”;

……



“条件交换”,常常能在一开始催促孩子加快速度,但容易养成孩子讨价还价的习惯。比如,当孩子不满足于吃完饭只能得到一颗糖果,他可能会跟妈妈说:“我吃完饭能不能坐摇摇车?我不要吃糖了。”倘若妈妈答应,妈妈可能会面临孩子未来更多的讨价还价;不答应呢?孩子可能便拒绝吃饭,或者继续在吃饭上磨蹭,甚至做出故意唱反调的叛逆行为。所以,“吃完饭就能吃糖果”这类条件交换的养育方法,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有。


4、有意或无意的暗示:“爸爸/妈妈不喜欢吃这个”


“爸爸/妈妈不喜欢吃这个”,会给孩子带来对某种食物的不良印象,孩子可能会因此拒绝食用。背后其实是“从众效应”在起作用,看到父母那样做,孩子便主观猜测其合理性,从而跟随他人的行为。




“妈妈不喜欢,可能是难吃”;

“爸爸不爱吃,可能是肉太硬”;

“奶奶不想吃,可能是味道不好”;

……


所以,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多尝试各种丰富的食物,鼓励孩子的自我判断力,父母便不应该把对某种食物的主观印象和色彩施加给孩子,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判断。


5、帮孩子做决定:“你不会喜欢这种食物的”


“你不会喜欢这种食物的”,告诉孩子不应该吃或阻止孩子吃某种食物,实际上是帮孩子做决定的包办做法。美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Krik Schneider说,人的一生是在许多选择中度过的。选择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自信,倘若父母在孩子的吃饭上包办,帮孩子决定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拒绝让孩子尝试的做法,最终会扼杀孩子的自信。




有一次亲戚聚会,有人买了榴莲。


一位妈妈跟她女儿说:“你不会喜欢榴莲的,别浪费!”


小女孩很委屈地掉眼泪,躲进了房间再也没出来,并且在晚饭时拒绝进食。


她一边抹眼泪一边跟其他小朋友说:“我曾经在姑姑家吃过的,妈妈什么都要管!我真讨厌她!”


当她的妈妈听到女儿竟然讨厌自己,也很意外,“我只是说了我的看法”,小女孩的妈妈无辜地说。


所以,孩子们在餐桌上时,父母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1)没有主观色彩地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让孩子自己选择;


2)没有电视声音的干扰,也没有家长的唠叨和叮嘱,让孩子静静地吃;


3)提前跟孩子协商好就餐时间,培养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就餐的习惯。


吃饭是小动物们都懂的事情,父母别把它搞复杂了!


(完)



【幼儿说】:作者是小黄妈,一枚心理咨询师、一名二胎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