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总是忘东忘西,事情做一半就跑掉,怎么回事?


一位妈妈对小男孩说:“你去洗手,挤肥皂,揉搓,冲水,拿毛巾擦干,然后再回来吃蛋糕。”

小男孩说:“好。”

但妈妈看到小孩走到水龙头前,只湿了一下手,就回来了。“挤肥皂”、“揉搓”、“拿毛巾擦干”这些步骤,通通没有出现。

妈妈对孩子的行为感觉生气,因为她觉得孩子“听事情一本正经、做事情故意偷懒”。

事实上,小朋友这种行为很常见:有妈妈说,“让小孩刷牙、洗脸、换衣服,然后睡觉,小孩刷牙之后就爬床上了,没洗脸、没换衣服”;也有爸爸说,“叫小孩搬凳子,进房间喊爷爷,然后吃西瓜,结果孩子就直接吃起了西瓜”……

孩子们到底是不是“听事情一本正经、做事情故意偷懒、‘偷工减料’呢?”如果你家小孩6,7岁前,你可是冤枉了孩子了。为什么?

两个原因

1、小朋友大脑没发育成熟,难接受过多指令

一般来说,即使是成年人,在每一次的指令里,也只能抓到7个以内的重点,孩子们就更少了。幼儿说经常说,幼儿的大脑远没成熟,父母的指令如果超过三个,孩子就不容易记住,漏掉事情就经常发生了。美国有一位亲子教养作家乔安娜‧法伯,据说她经过研究发现,小朋友听父母或其他大人说话时,大脑只能记住10秒内的话,以两句为限。大人如果说话太长、句子太多,小朋友就永远只记住他们“印象最深刻”的那部分。

啥是“印象最深刻”?在一句话里,孩子容易记住“吃的”、“玩的”、“有趣味的”,其他无趣的、普通的、需要消耗体力和意志力的,会容易被他们的大脑自动“漏掉”。例如,你对2,3岁的宝宝说:“读完绘本、收拾好玩具、换衣服、穿鞋,然后我们去游乐场玩。”小宝宝或许第一时间就冲到鞋架旁穿鞋,嘴里嚷嚷“去游乐场玩”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的指令太“笼统”。一位爸爸对手上满是颜料的女儿说“你去洗手”,小女孩也是一开一关水龙头就回来了,爸爸很恼火地质问:“颜料没洗干净,这也叫洗手吗?没用洗手液,细菌能洗掉吗?”也正因为小朋友大脑没发育成熟,他们不能把父母“笼统”的指令细节化。所以,父母们应该给小朋友“清晰、简短”的指令。

2、父母已经让小朋友养成了“依赖习惯”

有一对母女,妈妈让孩子“清理玩具和把玩具摆放整齐”。小女孩走到玩具前,看了看玩具,然后抬头静静地看着妈妈。妈妈说,“开始呀,拿毛巾擦玩具”,小女孩便拿起毛巾开始擦玩具,擦完了一件玩具,孩子把玩具拿在手上,又开始抬头静静地看着妈妈。妈妈又说“放箱子里,怎么像木头似的”……整个过程,孩子身上似乎有一个“无形的按钮”,妈妈按一下,孩子动一下。

这样的孩子,事实上已经养成了“依赖习惯”,有些孩子会这样认为:“反正你每次都会告诉我,我不用记住”。

给孩子下指令时,爸妈应该怎么做?

选择一:3,4岁前的孩子,爸妈可以陪孩子玩“任务游戏”

以洗手为例,如果指令涉及多个步骤,“开水龙头——挤压洗手液——小手搓揉——冲水——毛巾擦干”,妈妈可以这样做:

 

陪小朋友到水槽边,“我们玩洗手游戏,来,你先开水龙头”;当孩子开了水龙头并且开始洗手,妈妈可以问孩子:“接下来,记不记得是什么?挤压洗手液对不对?”当孩子开始搓揉泡泡,妈妈又可以问:“还记不记得小泡泡的家在哪里?在下水道是不是?”

当孩子熟练了“洗手游戏”后,未来你让孩子洗手时,可以这样提醒:“去洗手,还记得洗手游戏吗?”

选择二:4,5岁后的孩子,爸妈可以强化记忆

小朋友因为难以记住多个指令,也因为缺乏生活经历,所以父母可以从强化记忆入手。具体怎么做呢?

四步骤:

1、指令下达后,要求孩子复述一次;

2、“跟我说说,你等下要怎么做”,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理解说一次;

3、要求孩子再复述一次指令的内容;

4、鼓励孩子实践。

举个例子,以小朋友“洗袜子、做家务”为例:

对于第一次洗袜子的小朋友来说,妈妈可以先清晰、简短地说:“先把洗衣液涂抹在袜子上,然后浸水1分钟,接着用刷子把污渍刷掉,然后用清水搓揉,最后把水拧干。”接着让孩子复述妈妈的话,然后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步骤,再接着让孩子复述一次洗袜子的过程,最后妈妈在一旁观察孩子如何操作。

当然,孩子越小,越不能胜任“复述”,那么你就用选择一的“任务游戏”的方式。孩子在复述中,如果遇上错误或漏掉的,父母可以及时纠正和提醒。孩子初次实践时,父母最好也要陪同在旁边。“复述”能强化孩子大脑的记忆成长,帮助孩子记得更多,做得更好。

所以,永远别第一时间批评孩子,没有孩子天生是坏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坏行为”的背后,都有“正当理由”……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