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不愿分享,父母该支持吗?


 

 

一次,我乘坐地铁,旁边有位妈妈带了一个3岁模样的小女孩,小女孩穿着绿色的衣服,怀里抱着一个布娃娃玩具。在她们身旁,有个年龄稍大的红衣小女孩,由一位老人带着。从两个孩子的互动表现来看,她们互不认识。红衣小女孩被布娃娃吸引,她静静地看了很久,最后忍不住伸手摸。绿衣小女孩一发现就紧紧地把玩具抱在怀里,还大声喊:“妈妈,有人抢我玩具!”老人轻声说:“小妹妹,给姐姐玩一下就还给你。”绿衣小女孩的妈妈开口对女儿说:“你可以不给的,你的玩具你做主意。”老人有些尴尬,红衣小女孩大概听到了陌生阿姨的话,随即大哭起来……

当我回到家,我陪孩子上网查资料时,无意中看到了非洲的一个故事,儿子马上被一张图吸引:一个非洲的瘦削小男孩,嘴里含着一根棒棒糖,另一根往上前方举着要送给别人。据说有一群志愿者到非洲,遇到这个饥饿的小男孩,有人从袋里拿出两根棒棒糖送给他,没想到当他拆开一根放在嘴里时,接触到别人的目光,马上下意识地要把剩下的一根分享给别人。很多人被这个饥饿的小男孩感动。当我跟儿子讲完这个故事时,儿子感叹说:“我好喜欢这个小男孩!”

听到儿子这句话时,我突然想起当天在地铁里遇见的那两个小女孩,我陷入思考:“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培养一个懂分享的孩子,还是尊重孩子最原始的想法?”

▶有什么分享习惯的孩子,会更快乐?

瑞典斯德哥尔摩有一项长期研究,研究者从孩子出生,一直追踪到他们40岁,发现好命运的孩子的指标是从小“被喜欢”,这些孩子拥有的共同特征之一是“能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和懂分享”。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在分享“给予”与“索取”的话题中,也说过一个这样的研究结论:只会利人不会利己的人,常常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既会利人又会利己的人,在两者间取得平衡,才是正确人生之道。

为什么?当一个孩子既重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又顾及他人的需求,这样的孩子能懂得在人际中“拿捏”,就像分苹果一样,这些孩子不会把唯一的苹果送给别人后,自己暗自忧伤;而是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他们享受着与别人闻着果香、聆听啃咬苹果的咔擦声的快乐,他们也最终能获得美好的友谊。

▶懂得分享,其实也是一种人际技巧

父母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小宝宝把手里的牛奶“分享”给他的玩具熊喝,他甚至也把其他玩具或小零食都分享给玩具熊吃,小宝宝实际上是把玩具熊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了。这是宝宝学习人际技巧的“雏形”。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当孩子们长到6,7岁时,真正的人际交往的需求迅速增长,那么一个总是想着把零食或玩具抱在怀里的孩子,会妨碍他的人际交往。正如朗格尼医学中心小儿心理学主任Joe Taravella说,幼儿期是学会“分享”与“轮流”的重要阶段,当孩子们学会了这两点,也就相当于掌握了初步的人际技巧。

有一位妈妈曾经跟我说过,她从两个双胞胎女儿2,3岁时开始,买玩具或零食什么的,每次只买一份。妈妈的理由是:“世界上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双份的,孩子既要学会应对‘别人有自己没有’的情形,也要学会与人分享的喜悦。当一个孩子从小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谐相处,未来心态才会幸福。”不知你是否认同这位妈妈呢?

▶父母该怎样引导孩子们“分享”?

举个例子。

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糖果,这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盯着糖果看,甚至开口对小男孩说:“能分享一些给我吗?”如果我是小男孩的妈妈,我会这样对小男孩说:“看,你喜欢的糖果,也有小朋友喜欢呢。你如果愿意,可以分享一些糖果给她。”一般当父母这样说时,有些小朋友已经采取分享行动。

可是,当小朋友不愿分享呢?如果我是小男孩的妈妈,我会说:“小妹妹有些伤心。你还记得你上次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恐龙,但是别人却不让你玩,你是不是也很伤心呢?”引导孩子同理他人,永远都不会错。可是,当孩子仍旧拒绝,那么爸妈也不用强迫,先尊重孩子。因为有研究证明,当孩子越来越习惯于同理他人,也会变得更乐意分享,所以父母们不用着急。先尊重孩子的意愿,再鼓励分享,是父母基本的养育原则。

想让一棵树苗长得茁壮,农民既要重视树苗的营养供给,也不要妨碍树根往外伸展。养育小孩也是同样的道理,顾及孩子的自尊,也要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