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放学后,父母们为什么最好:问“小”不问“大”?


最近在街边遇见一对母子,小朋友3岁模样,刚从幼儿园放学。

妈妈问孩子:“今天过得怎样?”

孩子怔怔地看着妈妈,半天答不出来,最后只回答了一个字“好”。

“怎么‘好’?”妈妈追着问。

小朋友又呆了半天,说“我不知道。”

“为什么不知道呢?你可是‘主角’……”

 

小朋友放学后,常见的亲子沟通情形

“今天过得怎么样?”“今天做了什么?”“感觉怎么样?”这是很多家庭喜欢的问句。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小朋友一般会思考较长时间,孩子越年幼,越难以回答,常常以“嗯”,“好”,“就那样”等简短回应。而在这样的情形下,父母们常常担心孩子是否遇到了不开心或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敢说。其实,大人们这种问话方式是不够正确的。

父母如何与小朋友沟通才对?

问“小”不问“大”,为什么?幼儿说经常提到,小朋友在6,7岁前,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即使是成年人,我们也是更擅长具体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的,小孩更是如此。什么是具体形象思维呢?这是抽象思维的反面,即小孩的思维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上,而不是抽象的想法。例如一头牛、一本书、一盘食物是具体的事物,数学、快乐、时间是抽象的事物。

 

所以,小朋友放学后,父母们应该问“小”不问“大”。例如可以问孩子“你今天有没认识一位新朋友”,“中午睡觉没有”,“玩了什么玩具”等具体的小问题,而不是“今天过得怎么样”。如果从“小”的问题开始问,你会发现与孩子有源源不断的话题。

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建议父母们这样沟通

经常有父母问,孩子放学后,父母应该针对孩子的学习或学校话题沟通多长时间合适。这其实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沟通重视的是质量,而不是时间长度。儿童心理学家Claire Horsey说过,当父母会问问题,每天其实只需要12分钟就能与孩子实现良好而充分的沟通。所以,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建议。

孩子4岁前,建议父母们可以进行这些类型的沟通细节:

老师教了什么歌曲?

今天有跳舞吗?

早餐吃了什么?

你们班里谁吃饭最慢?

……

 

孩子8岁前,建议父母们可以进行这些类型的沟通细节:

今天上了什么体育课?

你们新来的老师姓什么?

话剧队有多少个孩子参加?

跳绳比赛谁获得第一名?

……

当孩子14岁前,建议父母们可以进行这些类型的沟通细节:

你们班里谁长得最漂亮?

语文老师讲课风趣吗?

你最喜欢学校什么兴趣课?

你们班有多少人在学校运动会参赛?

……

为什么父母们要养成亲子沟通的习惯?并且越早越好?

亲子沟通是父母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重要方式。当父母对孩子缺乏关注,孩子们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能就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继而便会给孩子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记得一位朋友曾经告诉过我有关他和儿子的一个经历。话说某天,小男孩从幼儿园回到家,爸爸问了一句:“在幼儿园有没有上厕所?”

 

没想到孩子的回答很不寻常,孩子说:“没有,XX小朋友天天推我,我不敢上厕所,我就尿裤子里了!”后来这爸爸与老师沟通才发现,孩子班里有一位高个子的小男孩喜欢推别人,好几个孩子曾经被他推倒磕到脑袋或擦伤手。经过这次沟通后,孩子们上厕所时,那个爱推他人的小男孩被老师重点看管,孩子们就能安心上厕所了。

所以,如果这对父子没有进行亲子沟通的习惯,那么这样的欺凌事件很可能就会持续下去。

除此之外,保持习惯比养成习惯要容易得多。亲子沟通是一种习惯,孩子一旦从小养成了,以后会更容易保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增强,如果在孩子很大时,才培养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习惯,难度会大很多。很多大孩子与父母常常陷入“尬聊”,对父母缺乏信任感,这是那些没有亲子沟通习惯家庭的常态。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问题的解决。

一位爸爸曾经有这样的困惑:“每天与孩子聊着差不多的话题,有意义吗?”其实,亲子沟通是一种陪伴的方式。正如约翰.鲍比所说的,那些爱父母并信任他们会始终陪伴在自己身边、有“安全感连接”的孩子,往往是那些走的最远、最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聊天有时只是一种形式,孩子们享受的是父母的目光关注、爱与关怀。在这份安全感的基础上,孩子们会安心地往外发展、与人交往,成长为健康活泼的孩子。

所以,孩子们放学后,你问对了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