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欺凌同学尿了裤子,这妈妈的做法很有启发性


一位朋友常常跟我说“庆幸儿子豆豆的转变”。

她曾经给我分享了一个让我难忘的瞬间:

因为父母工作的变动,儿子豆豆10岁时从原来的学校转学到另一座城市,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给他做了一本相册,相册里是同学和老师跟他的合影,还有全班孩子给他写的祝福语。其中有一个祝福语尤其让人动容:“我曾经很讨厌跟你成为同学,但现在我很讨厌跟你不再是同学……”很多人难以想象,这个孩子当初是一个冷酷而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可以说,我见证了这个孩子的改变。

 

 

在下面,我们将对这个孩子的成长有详细的分享。

因为转学而被原来的同学和老师怀念的小男孩豆豆,在刚上小学那一年,是一位同理心糟糕的孩子,甚至可以说,他是班里的“小恶霸”。

豆豆的妈妈第一次跟我提及她的儿子时,说的是豆豆在学校闯祸的经历:某天,豆豆跟班里一位小男生闹矛盾后很生气,课间上厕所时,豆豆拦在了厕所门口不让小男生进门。在阻止对方上厕所时,豆豆还嘲讽推搡小男生,直至小男孩急得尿裤子才罢休。后来小男生把豆豆的行为告诉了老师和家长。直到那一刻,豆豆的妈妈才知道,她的儿子不仅欺负了那位小男生,还欺负了班上很多孩子。豆豆的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爱欺负人的豆豆。

 

 

面对豆豆的行为,豆豆妈一开始显得手足无措。

我问她:“当你做错了一件事情,你最害怕什么?

豆豆妈说:“害怕被人说得一无是处。”

我又问:“当你做错了一件事情,你最希望别人做什么?

豆豆妈说:“尝试理解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后,豆豆妈笑了,她说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了。

后来豆豆妈跟我说了她教育豆豆的过程:

豆豆妈对孩子说:“老师说你自私,但我不认为是这样,你只不过是做了一些错误的事情。我的豆豆从小都不是自私的孩子,你3岁那年,我给你买了一袋糖,你全部都分享给了其他小朋友……”

还没说完,豆豆开始掉泪。

豆豆妈:“你想想看,如果被拦在厕所外面的是你,一边忍着憋尿的痛苦,一边还要被人羞辱,最后还尿湿了裤子,冰凉冰凉的还一股尿味……如果你是那个小男生,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做?如果你被人这样欺负,爸爸妈妈也会很难过……”

豆豆低下了头。

豆豆妈说:“你在学校没有好朋友,妈妈很难过。因为妈妈小时候也有一段时间没有朋友,所以我也会做一些事情,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你做的这些行为,目的也是希望能让人和你玩是不是?”

这时,豆豆有些委屈,他说:“妈妈,我曾经送给小胖一个陀螺,希望能跟他玩,但是他觉得陀螺不好玩,也没有跟我玩。反而跟大南玩折飞机……我很伤心。”

豆豆妈说:“所以……你因为害怕别人像小胖那样对待你,你就没再用友好的方式交朋友?”

豆豆又点点头。

豆豆妈:“每个人都有‘害怕虫’,当遭遇失败时,这条‘害怕虫’会变大。但事实上,‘害怕虫’是害怕虫,你是你。害怕是一种情绪,我们都有能力把“害怕虫”关起来,然后再试一次又一次……

豆豆的眼睛闪烁着光。

后来,豆豆妈妈打印了一只彩色的“勇敢虫”,一只勇敢表情的小虫子,放在了豆豆胸前的平时放地铁卡的挂绳卡套内,地铁卡在一侧,“勇敢虫”在另一侧。在“勇敢虫”的旁边,豆豆妈还写了一句:“妈妈相信你会勇敢地对人表达友好!”

为了帮助豆豆更好地开始“对人表达友好”,豆豆妈还经常邀请豆豆班里几个关系稍好的同学和家长到家里一起做蛋糕、做糕点,有时还组织户外亲子跑步或拔河等活动,豆豆也在慢慢地改变……最终让人欣喜地,豆豆也成了后来那个让老师和同学都怀念的豆豆。

很多爸妈经常说,爱欺凌他人的孩子就该被“灭”。可是,爱欺凌他人的孩子,其实他们常常也是一群可怜的孩子。孩子们有时做出一些捣蛋的具有破坏性质的行为,例如大吵大闹、丢食物、破坏玩具或欺负他人,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我很厉害,大家快看我!其实这些孩子行为的背后,常常藏着苦恼、委屈,甚至是痛苦。就像路边的一棵野花,它必须传播香味,才能吸引小蜜蜂小蝴蝶的关注。但是孩子们如果通过让别人难过、伤心或愤怒的方式,是不会赢得正面的关注的,只会引来讨厌和排斥。“就像一只狗狗在吃狗粮时,你如果往它身上泼水,可能会让它愤怒地咬你一口……”积极心理学乔纳森·海特曾经这样说。

其实,从幼儿行为发展方面分析,霸凌等暴力人际行为,能够通过早期同理心的培养得以遏制,并且童年是培养同理心的关键期。一个常被别人缺乏同理心地对待的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爱欺负他人的孩子,上面的豆豆就是这样的例子,所以父母通过同理心的引导和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鼓励孩子坚持积极行为,孩子最终会回归正常轨道。发展心理学家Louise Arseneault也说,同理心是治疗有欺凌行为的孩子的关键。相反,如果父母和老师一味地批评否认孩子,用野蛮的方式企图纠正孩子,结果可能会更糟,因为这一批评教育本身,已经是缺乏了对孩子的同理心,从而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这种“换位思考”的教育方法很常见。在孩子犯错时,父母如果尝试利用同理心,对孩子给予共情,常常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父母也可以通过同理心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正如幼儿说在前面所说的,同理心就是尊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不随意评论他人、能看出他人的情绪并尝试交流、具有与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

具体地还可以通过模仿、做到承认别人的感受、父母引导孩子积累共情经历等方法,帮助天生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培养同理心。用一句话表达,就是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亲社会推理的成熟,也促使他们能够无私地关爱和帮助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

所以,没有天生的坏孩子,他们只是在成长路上跟“同理心”走丢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