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洗手干净”也有奖状!幼儿园3年奖状过百张!专家:有害


你家小朋友也获了不少奖状?

有一次,我到一朋友家做客。他们家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刚好回家,带回一张奖状。

他们家的老人很高兴,一个劲儿地赞孩子:“了不起!我家闺女最聪明……”

我问孩子,“奖状怎么得来的呀?给阿姨说说好不好?”

小女孩笑着说:“老师说我扫地虽然不干净,可是我坚持下来了,所以奖一张奖状。”

细问后,小女孩正在上大班,包括她平时上兴趣班,获得的奖状平均每周都有好几张,期末更是一大叠,如今收到的奖状已经上百张。获奖的理由都是一些小事情,包括“坐姿端正”、“收拾玩具”、“听故事认真”……

当然,我家小孩也遇到老师相似的“厚爱”——“针眼般”的小事都有奖状!我会在后面介绍我是如何应对的。

记得我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位哥哥,获得了全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奖状贴在客厅的墙壁上,非常“富丽堂皇”,惹人注目。那张奖状是他小时候获得的唯一的一张。你说他在其他方面不优秀吗?其实也不是,他勇敢、乐于助人、拾金不昧,拥有家长和老师都夸赞的良好品格,但这些“小”事情,当年是没有奖状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奖状开始“泛滥”,小朋友洗手干净有奖状、午睡没说话有奖状、上课认真有奖状、测试获得A有奖状、团结友爱有奖状、发言活跃有奖状……老师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千方百计地鼓励孩子,可是这种“事事有奖状”的做法,却是有害的。

因为当奖状稀缺,才会真正代表一种荣誉;当太泛滥了,就失去了奖状本身的价值。

危害:奖状为什么成了“有毒的胡萝卜”?

我们知道,农民为了驱动驴不断地往前走,会把一根胡萝卜挂在驴前面,引诱驴不断地前进。奖状在一开始也有积极的驱动作用,可是泛滥了,却成了“有毒的胡萝卜”,为什么?

1、奖状泛滥了,激励作用会失效

我们假设一下,当一个小女孩收拾玩具,每收拾完一次,妈妈都会奖励一颗糖……就像驴前面一根胡萝卜。可次数多了,孩子可能就不收拾了,因为糖在孩子心里的驱动力丢失了。奖状也有相似的驱动原理。

有个规律叫“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当孩子第一次获得奖状,孩子很兴奋,爱不释手,可能还要裱起来挂墙上;当他第二天又获得奖状,还是很高兴,把奖状又贴墙上;当他第三天又获得奖状,可能因为什么事而忘记贴墙上了;第四天,奖状可能放书包里,连拿出来都忘记了……

下面这件事我深受感触:

有一次,我带孩子到博物馆玩。旁边有位妈妈对她女儿说:“你好好观看,回家后写出最棒的作文,老师会奖励奖状的!”小女孩淡淡地说:“奖状有什么好的,你还不如给我买个布娃娃玩具。”当奖状泛滥,就变得没有价值,当父母有时企图通过让孩子“憧憬成功”而鼓励孩子努力时,这种憧憬却变得再也没有力度。

2、奖状泛滥了,孩子会变得不努力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如果他所有的行为都需要通过“奖状”驱动,例如“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有奖状”,“吃饭干净有奖状”,“帮老师收拾教具有奖状”……未来孩子恐怕会变得懒惰和被动,因为奖状多了,没有价值,再多的奖状也驱动不了孩子行动起来。

根源是,奖状对孩子行动力的驱动是外部驱动的,不是内部驱动;也因为奖状的原因,孩子没有觉得“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会收获友谊有什么可贵的,孩子也没感觉“多多吃饭会让自己长得更强壮”有多好……

在这方面,专门研究行为驱动的专家Uri Geneezy有相应的研究,他给教育者们的建议是:要不你就发展内部驱动,让孩子感觉那样做的内心意义和幸福感;要不你就加大奖状的“头衔”,例如这个奖状是“全宇宙最厉害”的奖状,让孩子感觉这个奖状多了不起(可时间长了,同样会堕入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最终毫无意义)。否则,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有奖状的做法,只会害了孩子。

所以,唯一驱动孩子行动力的正确做法,就是发展内驱力,让孩子获得从行为本身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奖状泛滥了,孩子长大容易没自信

当人长大了,很多人会觉得小时候的奖励环境有些“虚假”,因为长大后的社会,没有人会无聊地给你发无聊的奖状,至少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当这些长大的孩子,小时候习惯了每一个行为都需要奖励,长大了有时可能很努力,有时努力了很久也没一张奖励,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会轻易地给这些人带来心理落差,患抑郁的概率也会上升。

为什么?小时候“被奖状包着长大”,所有人都说着夸奖的话,长大后一遇到挫折或感觉自己不被人认可,这些孩子就获得巨大的打击、自信心受创。一位美国教育家Michelin Moore也说,当教育中的成年人,为了鼓励孩子,把所有孩子都“塑造”为一个个“赢家”,可是真实的社会不可能是这样的,这种“虚假成功”,未来会给这些孩子残忍的一击。

所以,当奖状泛滥成灾,孩子会得“心理毒”,这种毒叫“心灵过度肥胖”

爸妈们该怎么办?如何帮孩子减少“奖状泛滥”的危害?

奖状是幼儿园、学校和培训机构发的,家长们过多干涉可能不方便,可是父母们可以跟孩子们沟通。

对于我来说,那些不重要的奖状,我会帮孩子收起来,虽然我也可以跟孩子说:“这是老师对你进步的肯定,证明你有进步。”

对于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那类奖状,例如孩子得了全市乒乓球赛第一名,全省钢琴技能比赛一等奖,我会给孩子更多的肯定,我还会把这类奖状贴在客厅或孩子的书房,有时会跟朋友提起孩子这方面的进步。我故意用行动向孩子证明这类奖状背后的价值……

慢慢地,孩子便对“奖状”有正确的判断,他们能知道哪些奖状就像口头赞扬一样;哪些奖状是真正有荣誉意义的,最终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荣誉感。

所以,有稀缺性的奖状是一种荣誉,鸡毛蒜皮都夸赞的奖状是泛滥的赞扬,不仅孩子容易“虚胖”,久了还可能成为“有毒的胡萝卜”!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