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叫:熊孩子终于上学!有娃才懂的同感啊


有一种幸福叫:熊孩子终于上学!有娃才懂的同感啊

2018-02-26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

孩子第一天上学,你是啥心情?


孩子们开学前一天,妈妈们已经在偷着乐:“妈妈咪呀,孩子终于上学”,“家里再也没熊孩子捣乱,太爽了”……


接着便有“不谙世事”(未生娃的男女)吐槽,“有这么夸张吗?”,“就孩子上学,需要这么开心?”



引来了一大堆爸妈级的吐槽:


“你知道每天起床就要为如何安排两孩子的活动而发愁的心情吗?”

“你知道熊孩子把玩具撒满地,却仅仅玩2分钟的心情吗?”

“你知道娃在家,孩子们鸡犬不宁的滋味吗?”

“你知道孩子在家,把厕所客厅涂抹得像在装修的情形吗?”

“你知道两孩子吵吵闹闹,父母总要灭火的心情吗?”

“你知道孩子把柜子里的衣服袜子每天拖出来乱踩乱丢,一地鸡毛的情形吗?”

“你知道娃放假在家,爸妈脑袋里有一场很久以前想看、但一直未看的电影,是多么难受吗?”

“你知道娃儿缠身,每天只刷牙洗脸、草草出门,头发乱糟糟是什么感觉吗?”

“你知道为了‘追’娃,高跟鞋尘封了一个月的样子吗?”

“你知道老早就约了姐妹喝茶、唱K,但因为一再陪娃玩游戏、陪娃读书而一拖再拖的滋味吗?”

“你知道每天跟老公围着两孩子转、一周也谈不上几句夫妻话的滋味吗?”

“终于有时间可以学学如何做点心了”

“终于有机会躺沙发上看一本书了”

“终于有时间可以思考人生……”

……


真的,家里有孩子的父母才懂得上面的心情!


陪娃,比父母上班还忙?


有句话说得很经典:未婚女人渴望放假,有娃女人渴望上班。2006年,社会学家Liana Sayer 经过研究发现,和未婚没小孩的女性相比,有孩子的妈妈觉得每天繁忙的几率高了2倍多;在放假时间,妈妈们的繁忙状况会更糟。所以,未婚女人渴望放假,有娃女人渴望上班,这是真实却又是残酷的现实。为啥呢?上班的女人,开会、写文件、应对客户……事情几乎是按部就班;带娃呢?早上一睁眼,妈妈们就要忙着给家庭和孩子做早餐,催促娃儿起床;娃儿拖拖拉拉赖床误了大人的安排,妈妈们稍不留神就要发火;好不容易催娃起床,孩子却又不愿刷牙洗脸,反而在洗手间玩水;好不容易把孩子赶到了饭桌上,孩子还可能嫌弃早餐做得不够合口味,或者一边看电视,嘴巴半天不动,愣是把早餐放凉了,妈妈还可能要强忍怒火去热早餐;出门呢?孩子可能还在玩玩具,毫不理会大人在门口催促了一次又一次……仅仅早上起来,就能把一个本来有良好心情的妈妈搞得脾气暴躁要打娃……



我认识一位妈妈,怀孕后就辞职了,她本来计划要亲自带娃到3岁才上班,但是孩子2岁时她有机会上班,上班后知道:比带娃轻松十倍呀!“每天早上从家里逃离,待多一分钟便可能会发火。所以特别’同情‘和理解婆婆有时会不理睬孩子……”这位妈妈说,当全职妈妈时,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是孩子的;上班后,下班的时候也完全不属于自己,只属于孩子,“每天下午6点回到家,做饭忙家务陪娃玩玩具、读绘本,一眨眼就到了晚上11点,这时哄娃睡觉,有时还要折腾到晚上12点……周末呢?大人根本没有看书和学习的时间,当你一拿起书本,娃就要坐到你腿上,孩子根本不给妈妈一点儿独处时间……”这位妈妈说出了多少妈妈们的心声呢?


娃放假,爸妈容易处于“高压”状态?


生孩子后,妈妈们有一个代名词叫“密集母职”,妈妈们被视为孩子们不可替代的照顾者,周围的人也总期待妈妈们以孩子为中心。因为这一期待,加大了父母的压力,尤其是妈妈们的压力。据说全职妈妈比职业妈妈更容易对孩子发火。其实并不是全职妈妈不爱孩子,正因为她们很爱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所以便容易希望孩子一切按“理想状态”成长,对自己作为妈妈的角色也有更高的要求。在遇到孩子“不如意”时,更容易暴躁和发火。幼儿说在往期已经说过,当父母面对孩子“做得不好或捣蛋的场景”时,常常忍不住怒吼,那是因为“场景”被父母的大脑接收时,直接跳过大脑的思考过程,启动情感处理机制,缺乏理性的情绪便冲动发生。孩子放假,父母发怒的频率会提高。



父母上班,还可以短暂回避,但如果父母也放假,总会第一时间发现孩子身上的坏毛病,这常常会让父母抓狂。一朋友过年时曾跟我们吐槽,一天时间中,她忍不住批评了儿子5次,还没算上孩子的爸爸和家里的老人。当天孩子第一次被妈妈批评,是因为他把垃圾往窗外扔;第二次,是孩子乱按电脑,把鼠标往天花板扔;第三次是出门玩耍时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第四次是孩子跟妈妈逛超市时哭喊要买冰淇淋;第五次是孩子不吃饭,把饭菜直接丢奶奶身上……真的让人太抓狂!


及时“切换”,对父母、孩子的身心有帮助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刺猬法则”,这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法则,也包括在家庭内部成员的相处上。“刺猬法则”有个可爱的故事,据说刺猬刚出现在地球上时,有一年冬天太冷,两只小刺猬拥抱在一起相互取暖。但是一拥抱就会刺痛对方,它们不得不离开对方,但离得太远,天气冷得它们难以忍受。两只小刺猬最后在来来去去中,终于找到了一个平衡的距离,身上的刺能接触到,但又不会刺到对方,再铺一些干草就更棒了, “不会太远又不会太近”,找到了合适的心理距离,对谁都好。



所以有心理学家便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太近了容易相互挑刺和相互伤害;远了也不行,关系会变淡。亲子间要适当亲密,也要及时疏离一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长了,要让孩子接触一下外界和其他人,大人也要接触下朋友,这样不仅有助于孩子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亲子情感的调节——不在身边时,父母容易念想孩子的各种好和优点;父母没紧跟左右,孩子也更容易想起父母的慈爱和良好教育的初衷。适当切换,经常用用“刺猬法则”,对父母和孩子的身心都有帮助。


有妈妈说“当一个人逛街时,会想‘带孩子一起逛该多好呀’”,也有妈妈说“当孩子上幼儿园,自己在公司总会担心孩子吃得不饱”……这其实是“刺猬法则”在起作用。但当你真的带孩子一起逛街,说不定你不仅不会念想一定要带孩子出门,反而已经沉浸在对孩子的生气或无奈中,这其实是所有为人父母的心态。


“电池用久了会没电,累了就歇一歇”,渴望孩子上学的心态,其实并不可耻!因为父母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


本文关键字:孩子上学、亲子情感、亲子关系、早期教育



一句话认识【幼儿说】:

我是“原创+画画”的小黄妈,也是一枚“心理咨询师+二胎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

学习国外心理学家们知识,分享科学、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周一~周五等我哦!

温馨提醒:

1、每天都收到大家留下的不少留言,虽然不能每一条都能回复,但是每一条都有看!

2、你的留言会被幼儿说收集起来,成为未来写文章的主题。因此,即使你现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回应,也会在幼儿说未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所以,不要错过幼儿说每一篇精心准备的文章哦!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