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为什么你的小鸟长头发?”孩子好奇心大爆发怎么办?


一个小女孩跟爸爸出外购物时,中途需要上厕所,爸爸不放心3岁多的小女娃一个人上厕所,便把孩子带进了男厕所。爸爸顺便也上了。小女孩上完,头转过去看爸爸,随即惊讶地大声问:“爸爸,为什么你的小鸟会长头发?

一旁上厕所的都爆笑起来……爸爸囧极了,赶紧带着孩子跑了。

这位爸爸在跟我们分享时,说这个问题,是他在女儿成长中遇到的最难以应对的问题。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父母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提问。孩子们多大,会好奇心大爆发呢?爸妈们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呢?今天幼儿说一一解答。

小朋友好奇心大爆发的年龄

3,4岁的小朋友开始爱问“为什么”,部分2岁多的小宝宝也开始问了,4岁年龄的小朋友问得尤其频繁。英国心理专家Sam Wass等人的研究证明,4岁小孩儿平均每天要问大概70个问题,因此被称为“好奇心巅峰”,据说这时一半以上的家长常常难以回答。因为小朋友有些问题实在是太古怪了,比如他们会问“人为什么要死”,“为什么眼睛会有白色”,“为什么会有鼻屎”……甚至是“为什么爸爸要每天跟妈妈睡,我却不能?”

 

其实宝宝从出生后就很好奇,他们会到处聆听声音,只不过语言能力极其缺乏,不懂得问罢了。到了3,4岁,小朋友基本上什么问题都懂得问了,所以便便有了“好奇心巅峰”年龄。

小朋友什么时候爱问“羞羞事”?

一般来说,小宝宝2岁时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会对妈妈换衣服好奇,模仿爸爸上厕所,好奇为什么只有女孩子才能穿裙子;到小朋友3,4岁时,可能会有一些羞羞的举动,例如他们会玩尿尿的地方,会模仿妈妈用卫生巾等;到了小朋友5,6岁后,他们可能会把这种好奇放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玩过家家游戏就是典型的方式;有些孩子会被陌生的异性亲吻脸颊会害羞等。

孩子们4,5岁时,会最频繁地询问与“羞羞事”相关的问题。例如他们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小宝宝是怎么生的”,“为什么爸爸有‘小鸟’,妈妈却没有”,“妈妈,为什么你每个月都会摔破屁屁”……

记得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到海边玩水,全部人都穿着泳衣。当时3岁的儿子突然指着他爸爸的腿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妈妈,为什么爸爸要藏那么多发菜?(一种跟头发很像的海菜)”一开始我有些懵,一看他爸爸的腿,我开始爆笑,发菜在海里漂……后来我说:“这是长大的标志,你以后长大了也会有。”

面对小朋友千奇百怪的问题,爸妈们如何回应才对呢?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听到一个小女孩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前面鼓鼓的,我为什么不会?”当时天气有些热,妈妈穿的是小背心。小女孩问得很大声,旁边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们身上。听到孩子的问题,那位妈妈的脸突然变得赤红,她有些恼羞成怒地呵斥孩子:“你嘴巴欠揍是不是?”小女话低下头,很久都不说一句话。

 

别呵斥阻止孩子问问题!为什么?其实有个亲子原则是——“父母对孩子这方面的问题越开放,未来小孩的心理会越健康”。很多这方面心理偏差的个案,往往与这些人小时候在这方面被大人责骂、被批评、被处罚得很多有关。本来很正常的提问,却因为大人们的尴尬、不好意思或固有的不正确思维,孩子们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有些孩子还因此以为,自己问了不好的问题,甚至以为自己的想法很“肮脏”,这种羞耻心会妨碍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

对于小朋友一些普遍的问题,类似“云为什么是白色”的问题,父母如果阻止小孩提问题,为什么也不好?孩子未来的创造力会受影响。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当小孩都不能提问了,好奇心也不能获得满足,小孩就慢慢地不爱提问了,好奇心也因此熄灭了,创造力的源泉也会枯竭。

面对孩子的好奇,父母们直接给答案,为什么不是最佳做法?

父母们直接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一般来说是可以的,可是父母们的答案常常唯一,有时也因为知识和经验的原因,给出的答案有局限性。另外,“一问就有”的习惯,会导致小孩不爱思考,创造力也会受影响。

所以,面对小朋友的提问,最理想的应对是反问孩子“你觉得呢”,引导孩子思考,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找答案。父母这些行为背后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懂得——不知道答案时,他们能通过什么方式寻找答案。孩子不仅能找到更丰富的回答,亲自寻找答案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父母们也不要“不懂装懂”。

我有一次在一餐厅,听见一个小男孩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老人的头发会变白?”那位妈妈白了孩子一眼:“这也不懂?用面粉染白的。”“为什么要染白?”小男孩一本正经地继续问。“你没见到有些明星是白头发?时髦嘛!”我心想,这小孩长大后,会不会觉得这妈妈当得太离谱了?

所以,父母们如果不懂,还是陪小孩一起找答案吧。

孩子的求知欲,常常像一个小火苗,父母越积极鼓励和回应,求知的小火苗会变大火球,孩子会受益无穷……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