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恶习难改,带坏小孩,妈妈怎么办?


一家三口在餐馆就餐,小朋友一开始情绪很好,可是当服务员上菜时,不小心碰掉了他的勺子,他马上发怒骂:“没用的东西,滚!”服务员看了看孩子的爸爸妈妈,尴尬并且很委屈地离开了。妻子瞧了瞧自己丈夫,无奈叹气。

孩子的妈妈跟我说:“老公平时在家喜欢骂佣人,孩子就学会了。不怕老公猪队友,就怕是恶榜样!”她与孩子的爸爸沟通了很多次,但每次都是不欢而散,有时还因此冷战,不知道怎么办。

爸爸恶习难改,孩子的“复制力”到底多强?

很多人说,爱看电视的孩子,从动画角色学到了不少的坏毛病,挖鼻、打人、搞恶作剧……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在“真人”榜样方面的复制力更强。

著名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对比实验。实验经过大概是这样的:比如有一群爸爸带孩子到实验室。一部分孩子观看爸爸在他们面前击打一个塑料不倒翁娃娃;一部分孩子通过电视机观看动画片的角色击打塑料不倒翁娃娃。结束观看后,这些孩子每人领到一个非常好玩的玩具;接着他们的玩具被没收,研究者故意让这些孩子感觉受挫。最后,这些孩子被安排在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有塑料不倒翁娃娃,他们被鼓励击打那个塑料不倒翁娃娃。

结果,第一组的孩子对不倒翁娃娃击打的模仿力更强,这大概是这些爸爸的击打行为,给了孩子更清晰而直接的“示范”。

所以,爸爸真的是一个“活人教材”。

爸爸哪些陋习最易被孩子“复制”?

常见的主要是下面三方面。

行为的模仿:比如爸爸经常有暴力打人、闯红灯、插队、撒谎、霸占东西等不良行为……

语言的模仿:比如爸爸经常有爆粗口、嘲讽人、贬低挖苦他人等不良语言表达……

思维的模仿:当孩子复制了爸爸足够多的行为和语言方面的坏习惯,慢慢地孩子连爸爸的思维也复制了,最终变成了孩子自己的思维。因为按照具身认知的理论,“复制行为”是可以“复制思维”的。我们很常见到,一些爸爸不爱社交,他们的孩子大概率也不爱社交,这里面除了天生的性格,也有来自对爸爸直接的模仿。

我曾经在街上见到这样的两父子。他们坐在路边的椅子上休息,嘴里喝着饮料。一个捡垃圾的老人走过来,跟他们说:“喝完给我吧。”两父子没回应,有个陌生人在面前站着看你,的确有些不自在。当那位爸爸喝完后,一边说“给你”,一边把手中的塑料罐扔进了草丛。老人蹒跚着走进草丛,有些费劲地弯腰捡起来后,再次来到父子俩面前,等待小男孩喝完。当小男孩喝完后,他也学着爸爸的样子,不过他比爸爸更“狠”,他把塑料罐丢进了不远处的水池中。捡垃圾的老人嘟囔了一句,爬上了水池的围栏,一手抓着围栏一手往水池里探……当他终于拿到那个塑料罐后,半条裤子都湿了,一直在滴水。

妻子们面对“屡说不听”的丈夫,怎么办?

文章前面提到的那位妈妈,她与丈夫虽然沟通了很多次,但每次都是不欢而散。很多夫妻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沟通都存在这种情况,一方对另一方有怨气,而另一方却觉得对方在批评自己……事情没解决,却已经吵了好几天。为什么会这样?直接批评和指正对方的过错,对方不一定听进去,因为自尊感常常让人觉得自己更有道理。

怎么办呢?可以试试三明治沟通法。什么是三明治沟通法?先肯定对方的长处,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让对方不容易抗拒你接下来说的话;接着说出你对对方的期望和建议;最后加上鼓励,让对方保持信心,不会有被打击的挫折感。

下面举个例子:爸爸插队,孩子也学会插队,妈妈怎么办?

妈妈可以怎样跟孩子的爸爸沟通呢?下面我们套用三明治沟通法试试。

妻子:亲爱的,你珍惜时间,工作努力,也很爱护我们,我和孩子觉得很幸福。

丈夫咧嘴笑了。

妻子:我希望孩子有个遵守秩序的爸爸,如果你在等地铁时耐心排队,孩子在幼儿园也学会耐心排队,不会因为想优先上厕所而把前面的小朋友推倒。

丈夫开始反思。

妻子:我承认我有时候也这样,从今以后我们两个都不要插队好不好?我相信你会成为孩子的一个好榜样的!

这时候,大概没有哪个丈夫会反对这个妻子的建议,更不会恶言相向了。

使用合适的语言,不仅能帮助夫妻沟通得更好,还能统一家庭的教育观念,对家庭和孩子都好。上面的建议,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妻子也同样有用,请丈夫们也这样与妻子们沟通吧。

如果有机会,要当一棵骄傲的树,一侧面对阳光,一侧拥抱阴影,身下的小树也做着相同的姿势……这大概就是好的榜样吧?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