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个圆圈,养育善解人意的孩子!


记得听过一个冷笑话。

 

 

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宝宝,所有人都去祝贺,并纷纷送上美好的祝福语。唯独有一个人说:“早晚都会死的。”主人听到了,不仅把这人赶走,还打了他一顿。

阿瓜的圈圈

某天,阿瓜遇到一位邻居,一位不太熟悉的十多岁女孩,正值青春期,体型有些肥硕。

阿瓜张嘴就说:“姐姐,你好肥啊!”女孩尴尬得面红耳赤。

回家后,我画了一个圈圈给阿瓜,阿瓜很困惑。

 

 

“刚才那位姐姐,她听到你的话之后脸红了,你觉得她喜欢你的话,还是不喜欢?”

“应该是不喜欢。”

“为什么?”

“她大概不喜欢人家说她‘肥’。”

 

“以后想说什么话之前,先装在这个圈圈里,想一想,会不会给人带来难受的感觉,如果会,就把话装在这个圈圈里,而不是说出来。”

把别人装在心里,你会赢得更多好感。

如何帮孩子在意他人?两步骤

步骤一,引导孩子描述观察到的他人情绪或行为的变化

他人原先是什么表情与行为,后来变成怎么样,这是好的变化还是坏的变化?这最终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步骤二,鼓励孩子推测他人情绪或行为变化的原因

他人因为什么事情、什么事物、什么语言,从而带来了情绪与行为的变化?当孩子尝试推测,这最终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与同理心。

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在意他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其次还有自我觉察、自我控制、做出决定等技能。下面幼儿说通过暖心的史迪仔遇到摔倒小女孩瞬间的情景加以解释:

据说国外有一位非常喜欢迪士尼卡通角色史迪仔的小女孩。

某天,她与家人去迪士尼游乐场玩。在游乐场,小女孩遇到了史迪仔(工作人员穿着史迪仔外形的套服),她兴奋地往前跑,却不小心摔倒在地。史迪仔看到小女孩摔倒,也故意摔倒在地……动作萌翻众人,让现场的所有游客都由衷地感到温暖。在这里,史迪仔做到了在意他人、自我觉察、自我控制以及做出决定,把人际“按钮”,调拨到与他人建立温馨关系的“频道”。

想要孩子在意他人,父母也要在意孩子的感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待他人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会学习并继承。当孩子在家里感知到的同理越多,孩子也会越懂得同理他人。正如知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说的,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亲社会推理的成熟,也促使他们能够无私地关爱和帮助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而对儿童的亲社会倾向产生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是儿童所接触的榜样。

 

 

亲子共读,也能帮助孩子更“在意他人”

我们常常以为,陪孩子亲子共读,只是让孩子听故事,最多就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其实,亲子共读的同时注意一定的技巧,能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亲子共读是否经常进行,父母有没有习惯引导孩子思考绘本故事中主角的情绪,父母是否把这些情绪与孩子平时的情绪表现相结合解释……这些做法,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在意他人”。

记得前段时间的某一天,女儿在街上不小心摔倒大哭,膝盖出血。一个陌生小男孩与妈妈牵手路过,他停了下来,放下小书包,从里面拿出了一枚止血贴递给了我的女儿,他妈妈还给我们递了一包纸巾。看着他们慢慢远离的身影,我突然觉得这个有些少寒意的秋天温暖了不少!

这大概便是,善解人意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温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