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对孩子这种爱堪比“打骂”,别让教育回力无天


聊聊隔代的“爱”。

在一家玩具店前,一个小男孩跟奶奶说:“奶奶,我想买变形飞机。”孩子的妈妈第一时间反对:“家里已经有一只了。”奶奶也说不行。小男孩开始哭闹:“我要,我就要……”这时奶奶的表情从平静变成焦急:“别哭别哭,给你买给你买……”

对于老人的行为,孩子的妈妈既无奈又焦虑。

“平时跟老人沟通得好好的,她也认同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可孩子一哭闹,她什么都答应,什么教育原则都没有,以后孩子没法教了……”

为什么她会担心孩子以后没法教呢?当孩子一哭闹大人就满足,孩子未来会变成怎样?

危害: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幼儿说经常提及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大家一定不陌生。在实验室里,两只鸽子一抬头就得到强化,比如喂食物,斯金纳最终把鸽子训练成乒乓球手。

在孩子的哭闹行为中,也有相似的因果关系。当孩子每次一哭闹,正如前面的例子,大人本来不想买玩具,结果孩子一哭闹就得到了,孩子的哭闹行为因为奶奶的退让得到了强化,经历几次后,孩子就能灵活运用“哭技”。因为他们知道,大人一开始虽然不答应,但只要自己哭得够响亮、够大声或足够煽情,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常见的老人宠娃行为,背后藏着的“小秘密”

一开始不允许吃糖,可孩子哭一下,糖马上就被塞进孩子嘴巴里;

一开始不允许看动画片,可孩子哭一下,遥控器马上就被塞在孩子手里;

一开始不允许晚睡,可孩子哭一下,老人马上就松口“好吧,再玩一会”;

一开始不允许撕书,可孩子哭一下,老人马上就说“反正没人看”;

一开始不允许孩子跳沙发,可孩子哭一下,老人马上就说“好吧,就跳一会”……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常说,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有方法有步骤,坚持有原则地做,这是逆人性的。当孩子哭闹了,孩子的情绪脑在肆虐,能轻易起引起大人的焦虑情绪,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爱孩子,不希望孩子哭闹;也因为人的“远古潜意识”在起作用,人类在丛林生存的艰难岁月,孩子哭闹很可能是遇到危险猛兽,大人一定要采取行动保护孩子……

 

可是现在,人类早已摆脱丛林生活。大人一听到孩子哭闹就轻易让步、毁掉教育原则,这种做法其实不是爱孩子,因为这是短视的爱;长期下来,不仅教育没有贯彻,孩子也会难以管教。

当然,也有一些年轻父母无原则地宠爱小朋友的,别再给自己的教育“挖坑”了。

老人宠娃无界限?爸妈们如何破?支招两个实用方法

方法1、在娃儿们“讲了不听”的年龄,可用“消退法”

一般来说,孩子5,6岁前常常会存在“讲了不听”的情况,孩子“讲了不听”有时跟叛逆心理有关,但有时也跟语言理解能力不成熟有关。孩子越小,父母越难以有效地讲道理。这好比你如果让一个2岁的小宝宝不吃糖,跟他讲了半天,第二天他或许一见到糖果就又开始吃。所以这年龄,建议父母们可以采用“消退法”。

什么是消退法?以“孩子爱乱买玩具”为例,当大人拒绝时,孩子开始哭闹“一定要买”,大人可以采用“暂时忽视”的态度,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不能买。”待孩子哭到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就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买”。

“消退法”不会立即见效,孩子下次遇到相似的情况,还会通过哭闹索取东西,因为操作条件反射下的正向强化在心理上不会一下子抹除。一段时间后,只要爸妈们坚持,孩子最终会改掉“通过哭闹索取东西”的习惯。在斯金纳的小白鼠实验中,一个习惯了按压杠杆得到美食的小白鼠在强化停止后,还能坚持按压50-250次(带着或许还有的心态),后来确实没了,按压杠杆的行为就真的消失了。所以,大人们要做的就是“坚持”。

在这方面,爸妈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经常跟老人们同步,获得他们的理解,鼓励他们使用到孩子身上,帮助孩子最终改掉哭闹索取的行为。

方法2、在孩子“讲了听”的年龄,可以发展同理心

有些小朋友4,5岁就能很好地吸收父母的话,大部分孩子需要到6,7岁后,这时爸妈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同理他人”的方法引导孩子。

记得我家儿子在幼儿园时有一段时间生病,总吵着爷爷到超市买玩具,每一次都是“满载而归”,可爷爷自己平时却很省。这种对比,让我们觉得一定要跟孩子说些什么。

 

有一次,孩子又高高兴兴地抱着满怀的新玩具回家,我把他带进房间,跟他说:“爷爷奶奶的钱是他们存了一辈子的积蓄,他们因为疼你,所以才给你买很多东西。你看,爷爷奶奶没工作了,钱花得越多,就会少得越快,以后花光了就没了……”

孩子听完后,自己拍胸脯决定不再让爷爷买玩具,还说“我要把我的零花钱全部给爷爷奶奶”。

有句话说得很好,“当你无原则把孩子宠成了皇帝,你就真的变成了仆人,你便将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这句话,希望老人们也懂吧!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