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坏标签”的魔咒:做坏事不是坏孩子


某天,陪孩子们到图书馆,孩子坐在桌子前阅读时,坐在我们对面有一位小男孩,抓起手中的纸飞机戳到阿瓜的头上。

“小朋友,不能打扰别人阅读哦!”我对小男孩说。

阿瓜刚要低头继续阅读,对面小男孩又飞过来另一只纸飞机。

 

 

“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你家大人哪去了?”

小男孩当作没听见我的话,继续又飞过来第三辆纸飞机。

孩子的行为开始让我有些气恼,这时一位妈妈抱着书急匆匆地走过来:“对不起,我家小孩很坏!总是改不了的。”

听到那位妈妈的说法,我原本对小男孩的气恼情绪变成怜悯

回家的路上,我和阿瓜聊到那位小男孩,我问:“你觉得小男孩的行为对不对?”

“不对,而且他被你劝说了之后还继续扔,他被他妈妈贴了坏标签。可是,他可能不是坏孩子。”阿瓜说。

“标签”是人们创造的

孩子成长中的很多事情是中性的,是人们所谓的“好”、“坏”标签让事情有了某种性质。

记得有一个宝宝踢风铃的场景,一个12周大的宝宝躺在婴儿床上,他的脚上系着一根绳,绳的另一端系着几只风铃。当宝宝踢脚时,风铃会发出悦耳的铃声;当宝宝听到越多的风铃声,他会踢得越欢。有人说这宝宝是坏宝宝,因为他要求宝宝别发出噪声,这宝宝反而踢得更起劲;有人说这宝宝很活泼,清脆的风铃声给人带来了欢乐。同样是踢风铃,不同的人给宝宝贴上了性质相反的“标签”。

 

孩子会因为被贴负面标签而丢失自信

负面标签,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丑陋的符咒,他们的言行举止也慢慢向这张符咒“靠拢”。正如心理学家贝科尔说过,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就是知名的标签效应。另外,负面标签还会让孩子渐渐丢失自信,从而给孩子带来负面的行为结果。

哥伦比亚大学曾经有一项研究,那些相信自己不会变聪明的孩子,在几年的追踪调查中,学业成绩没有显著提高;相反,那些相信智力能改变的孩子,学业成绩一直有稳定提高。所以,我们可以说,当孩子被贴上了负面标签,孩子的自信会受到伤害,导致事情朝糟糕的结果推进。

 

 

教孩子不要轻易给别人贴负面标签

“我觉得不公平,他是一个坏孩子,他毁坏花圃和花朵,写日记却得到了5颗星”,在一次聚餐时,朋友家7岁的小女孩嚷嚷。

这孩子因为她的一位同学被老师奖励了5颗星星而感觉不公平,因为在她和班里很多小朋友眼里看来,那位小男孩就是一个坏孩子,他们认为坏孩子不应该得到任何表扬。

“你平时喜欢赖床,还不爱刷牙,你觉得我该把你当‘坏小孩’看待吗?”朋友问她的女儿。

“不应该!我能改正的。”小女孩一本正经地说。

“说不定你的同学也在慢慢改变呢。”小女孩没否认了。

 

世界上很多事物,不会总是以最好的或最差的形式存在,“就像一颗苹果,长得粉红硕大,你可能发现它被小鸟啄了一个小口子。虽然这颗苹果有个小口子,但丝毫不影响它的美味。”我说。

父母尽量不要给孩子消极标签,而是积极标签

大家可能听说过,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比马龙”效应,说的是一位心理学家到一间学校,装模作样做了一些考核,“筛选”出一些优秀孩子。事实上这些孩子是被随机选出来的,连老师也觉察不出来。一段时间后,这群被认为是“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成绩果然大大超越了其他孩子。这大概是因为这些孩子和老师对心理学家深信不疑,不仅老师对这些孩子更用心,连孩子也倍加珍惜他们的“天赋”,例如上课更认真、功课更用功,所以才导致事情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积极标签”给孩子带来的正向影响。

所以,父母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量给孩子贴积极的标签,遇到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帮助孩子改正和提高,而不是给孩子贴消极标签。

想起了前段时间,我给孩子们讲的一个童话故事:

有一头小象与象群生活在一条小河边。

在小河与大海的汇聚处,岸边长了一棵硕大无比的大树,大得需要五头大象围起来才能把那棵大树包围,连象群里力气最大的大象都难以撼动。

“你长大了就能推倒那棵大树,妈妈相信你。”象妈妈对小象说。

 

 

其他大象哄堂而笑,都说那是哄小孩的话。可小象相信妈妈的话,因为妈妈从没骗过它。

不知不觉地,小象成长为一头健壮的大象,当妈妈说它已经长大时,他兴奋地跑到大树下,使尽全身力气朝大树撞过去。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大树真的倒了,其他大象都惊呆了……

所以,父母们别用“坏标签”禁锢孩子的成长,而是用无数“好标签”,鼓励孩子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