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让情绪伤了孩子?过来人父母的两个实用智慧


有一次,我到一朋友家做客,半路上,朋友到她的母亲家接她4岁的儿子。小男孩从门口出来时,朋友问了一句:“姥姥开始‘没电’没?”

我有些困惑:“没电?”

小男孩哈哈大笑:“我的姥姥是一枚‘充电电池’。”

朋友补充说:“我母亲有个规律,早上情绪很好,到了晚上就会发火,这个规律是我父亲告诉我的,所以我们都说,姥姥是一枚‘充电电池’,早上‘电池满格’,到了晚上就开始‘没电’。”

“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我自己也是这样。带孩子的时间久了,就容易发火,所以多个人帮忙“切换”,是一件好事。”朋友继续说。

……

朋友家的故事让我启发良多。

Tips1:当家里多个人照顾孩子,孩子会如何受益?

有一种说法叫“Hangry生理学”,不是一般的饥饿,而是说人在肚子饿的时候,尤其容易脾气暴躁的状态。自控力也是如此,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正如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说,自控力从早上到晚上会逐渐减弱。

一般来说,大人们如果在晚上休息充足,在早上起床后会精神饱满、心情愉悦,对孩子们的行为也会比较宽容。当经历了一天的忙碌,比如老人在年轻人上班后,陪孩子玩耍、喂配方奶、做饭、喂饭、做家务……在这期间,孩子们可能会哭闹、撒泼,还可能会把饭食撒满客厅,又或者与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时咬了对方一口而被别的家长投诉,在无数次的“忍耐——情绪升温——忍耐——情绪升温”中,老人的自控力最终消耗殆尽,发怒便容易发生了。

美国有一位名叫Alisa Volkman的亲子作者经过统计也发现,那些每天忙于照顾孩子的妈妈,早上的幸福值是最高的,到了每天晚上6点到7点,幸福值掉到了冰点。批评孩子、朝孩子怒吼、妈妈哭泣、对配偶发火……这一系列的矛盾,都在这个时间点大概率地发生。所以,如果你家孩子白天是妈妈带的,到了晚上,爸爸最好带孩子;如果你家孩子白天是奶奶或姥姥带的,到了晚上最好由爸爸或妈妈带孩子,这样能相对地保证孩子获得大人们最好的情绪状态,而不是无辜地成为大人们的“情绪发泄桶”。

有爸妈说,“白天上班,回到家里已经身心疲惫,胸中像有只随时就爆的气球,怎么办?”

的确,工作也能消耗掉父母的自控力,所以那些父母本来在下班的半路上已经调整得很好的父母,进门后看到孩子把玩具撒满地、奶油蛋糕涂满沙发、孩子玩水浑身湿……等混乱状态,很可能一不小心又忍不住发火。可怜的小朋友说不定几分钟前才被自控力消耗殆尽的奶奶教训完,这会儿又要面对爸爸妈妈“狂风暴雨”般的怒斥。如何是好?

Tips2:屡试不爽的“大脑法则”

孩子指出大人的错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当大人们的坏情绪肆虐,孩子们毫无疑问会受到伤害,约翰·戈特曼也说,父母长期的情绪表达模式,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幸福感,父母需要“知道”。如何“知道”呢?当大人们深陷坏情绪而不能自拔,这时需要旁人及时地“提醒”,当然,孩子也能很好地胜任。

还是文章开头的那位把姥姥比喻成“电池”的小男孩。下面是小男孩的妈妈告诉我的经历:

一天晚上,妈妈在姥姥家接孩子回家时,小男孩很难过:“妈妈,姥姥刚才已经‘没电’了,我不小心把糖果洒了,姥姥捡起来全部丢进了垃圾桶。可是,在以前,姥姥会放进糖果罐的。姥姥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妈妈说:“姥姥并不是不喜欢你。你知道,姥姥平时容易发火,她脑瓜里的‘生气虫’本来比普通人大,并且,姥姥忙了一天了,她的大脑‘监狱长’累得睡着了,所以‘生气虫’便跑出来了。你要原谅姥姥哦。”小男孩点头。

第二天下午,差不多到了妈妈接孩子的时间,姥姥想打开电视看新闻,可是,电视不知道怎么的,只有声音没有图像,姥姥气得拍打电视。这时小男孩突然想起了妈妈的话,孩子对姥姥说:“姥姥,你能把‘生气虫’关起来吗?你的‘生气虫’这么大,我很害怕……”姥姥愣了一下,接着哈哈笑了。

老人晚上告诉女儿:“你的儿子今儿说话很逗,我本来很生气,可听到他那样说,竟然一下子就不生气了,哈哈……”

姥姥听到孩子的话,一下子就不生气了,事实上是老人情绪暴躁时,外孙的话“点醒”了老人,老人意识到自己在发脾气,“标记情绪”是让脾气降温的关键一步。想获取更多的有关大脑“监狱长”与“坏虫子”的教育原理和方法,大家可以阅读我的新书《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

世界很大,家庭才是温暖的港湾,别让那条“生气虫”越变越大,伤害了你最亲近的人……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新书《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