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宝宝是否需要早教?宝宝没上早教有差吗?
聊聊早教。
-
第一次上幼儿园,孩子哭闹一个月?这些准备能帮大忙
有一位妈妈曾经对我说,她和丈夫上班很忙,所以他们让当时还未够三岁的女儿上了私立幼儿园。因为他们家就住在那所幼
-
美国老师“着魔”的小游戏:幼儿专注力训练,简单高效又有趣!
假期里,一位妈妈让小男孩在客厅练算术题,妈妈在厨房做饭。半小时过去了,妈妈做好饭返回客厅,发现孩子盯着窗外发呆,本来10分钟就能完成的20道算术题,孩子在半小时内才写了2道。
-
育儿:家人沉迷看剧,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公园里,一个小男孩拽着妈妈的手哭闹:“妈妈陪我玩。”妈妈眼睛一边盯着手机屏幕,一边伸手往手提包里拿出零食给孩
-
假期小朋友发胖当心孩子这些能力会降低
暑假才过了一半,有孩子就胖了三斤……
-
恐吓孩子吃饭,会带来什么后果?育儿不能轻视的一项研究
孩子不爱吃饭,你恐吓过吗?晚饭时,妈妈夹了几根青菜放在长期不爱吃青菜的孩子的碗里。小男孩皱了皱眉头,把青菜夹
-
为什么你家孩子喜欢带哭腔说话?如何科学有效地改掉?
公园里,一个小女孩哭闹:“我不要吃坚果,我要吃糖”……
-
为什么你说得口水干,孩子却不听?亲子沟通极常见的一种错误!
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车出外办事。车上,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子。妈妈说:“回到家,看你爸会不会揍你!”小男孩立即紧张地看着妈妈。“比赛时应该认真听别人讲,而不是跟别的小朋友聊天!比赛的时候,应该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在舞台上走来走去……钢琴练了2年,就因为你几分钟的不专心而没能获奖……” 这时,车内有另一位小孩的欢笑声响起,小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了。那位妈妈非常不高兴,用力地拍打了小男孩的手臂。小手臂立即浮现了红红的手指印,小男孩也被吓了一跳。一路上,妈妈声色俱厉地批评,孩子神情紧张。最后,那位妈妈让小男孩复述一遍妈妈讲了什么,结果孩子还是紧张地看着自己的妈妈,最后只说了一句:“以后不要得奖了”。那位妈妈气鼓鼓地扭转了头,干脆不再搭理孩子。 有一位爸爸曾经给我留言,说他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学习非常不认真。孩子不仅上课时在教室里走动,在家里写作业也总会做各种无关小举动,作业因此经常不能完成。例如,孩子不是开冰箱吃零食,就是玩橡皮泥。孩子的爸爸曾经试过把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收起来放在衣柜顶,也让孩子的妈妈再也不买零食回家。没用!孩子没零食没玩具,竟然玩起了手指甲。孩子的爸爸说,他各种惩罚都试过了,罚站、不准买新玩具、打手掌,曾经有过一次非常严厉的“棍棒教训”,但是效果都不好。 为什么这些大人与孩子的沟通无效呢? 美国知名沟通大师科里·帕特森有句名言:“沟通的正确氛围是安全感”。很多父母以为,想要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道理要“硬”,让孩子无法反驳和拒绝。其实,这种想法便是掉进了沟通的错误漩涡里了。 记得知名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与同事做过一个儿童实验。研究人员把孩子们分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并且在孩子们面前放了一个看起来很好玩的电池机器人。接着,第一组孩子被严厉地威胁“不许玩”(含暴力元素),第二组孩子被“温柔地告诫”不要玩。孩子们都听从了。但是几周后,当这些孩子再次被召集到实验室,进入那个有好玩的电池机器人的房间。有一位阿姨(孩子们从没见过)走进来,叫孩子们尽情地玩那个电池机器人。结果,第一组有3/4的孩子毫无顾虑地玩了起来,而第二组有2/3的孩子仍旧拒绝玩。 我曾经把这个研究告诉一些喜欢暴力或粗鲁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少父母因此对孩子充满了愧疚感,并希望能改掉不正确的亲子沟通做法。幼儿说常常认为,人在一个狭隘的生活圈里,其实跟井底里的青蛙那样,容易有不全面的认知而犯错误,所以,学习,是一个解决这种狭隘教育的最好的途径,尤其是那些你以前不重视的科学知识,能给人带来茅塞顿开的启示。 我有个亲戚,他们家有个6岁半的孩子,被父母称为“猴子”,因为孩子从来没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孩子写作业总是把弄玩具,有时望着窗外发呆,常常在书桌前1,2个小时也写不出几个字。孩子的父母因为这事儿找过老师帮忙,孩子仍旧老样子。 有一次,我带着我家孩子到他们家玩,这个被父母称为“猴子”的小男孩很热心,全程抱着绘本给客人读故事,认真投入的样子让我们很温暖。 我想起了知名作家Tim Urban的“猴子理论”。稍作酝酿后,我给几个孩子讲了一个故事: 一只名叫“大脑”的船启航了,开船的是船长先生,他的目的地叫“梦想”。一开始,船开得很高效,没多久,一只猴子出现了,抢占了船长先生的驾驶舱。猴子很调皮,看到日出就追日出,看到鲸鱼就追着鲸鱼跑……船的前进方向也乱七八糟,早已离目标相差甚远。这时突然有一只怪物出现了,它窜到驾驶舱,朝猴子大吼一声。猴子吓得直接跑掉了。船长先生重新掌握驾驶权,继续按计划朝梦想进发。 我说:“当你们写作业或学习时,总想着要做其他无关的事情,例如总想吃冰淇淋,或总想玩跳棋……那是因为你们脑瓜里有一只贪玩的猴子出现了。如果你想专心学习,你是不是要把猴子赶跑?” “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家。 小男孩兴奋地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妈妈,他妈妈也经常有意识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后来听说小男孩在写作业时精神集中的能力提高了不少。 很多父母常常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否定孩子本身,例如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时不认真,就把孩子称为“不认真”的孩子。这种“对人不对事”的方式,很多父母都有,这是要纠正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做得不够好的时候,父母的否定,就相当于把一颗小豆芽摁进了泥土里,对孩子的自信是有害的,也不利于孩子改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所以,父母需要纠正他们习惯性的错误的沟通法,做到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注意营造安全感氛围,当孩子感觉安全时,沟通便有效多了。如果沟通有趣,效果就更好了。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是不听话,而是父母不懂说话……
-
为什么好父母会变成吼叫父母?如何利用心理学改掉?
我有一位朋友,是旁人眼中公认的好妈妈。但是她有一次羞愧地跟我说了她的经历。 有一天晚上,她焦头烂额地把自己关在房间加班,总是听到儿子在敲门,还一遍一遍地喊“妈妈”。她劝了好几次让儿子去睡,但孩子还是没离开。在闹哄哄中,她突然感觉怒火中烧,头脑一片空白地冲到门口,打开房门怒吼:“滚回房间睡觉去!” 孩子被吓坏了,哭着说:“妈妈,你为什么那么凶,我只是想让你亲亲我的小脸蛋,跟我说晚安……”那一刻,这位妈妈羞愧难当,跟孩子哭成一团。 吼叫父母会养出什么孩子? 我们不少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怒吼是经常性的,而不是偶尔为之,所以,一定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怒吼父母容易养出怒吼孩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laine Hatfield说,孩子常常会观察父母的面孔、姿势和声音,他们不仅会模仿父母的言行,还会模仿出父母的心态。当父母习惯以怒吼的消极方式解决麻烦和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学到父母这种吼叫的负面解决问题的方式。年幼的孩子是缺乏是非判断的,他们看到父母经常这样,便以为那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倘若他们常常被吓到而跟随父母的意愿,他们也会在内心默认这种教育方式是可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需要怒吼的。 但事实上,在父母怒吼下成长的孩子,孩子会失去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因为怒吼就像毒钉,让孩子感觉到的是父母的冷漠和忽视。“我喜欢吃牛肉,你为什么不让我吃?并且还那么粗鲁地对待我,肯定是不爱我……”这种想法会让一个孩子的情感与怒吼父母隔阂起来,把自己置身于情感的孤岛。另外,孩子也会因父母的怒吼和冷漠而带来低自尊和怨恨,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了一道沟通的无形的屏障,最终影响了亲子关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怒吼父母最容易养出没主见的孩子。因为怒吼给孩子传达的信号,跟“命令”和“强制”很像,孩子一做错某件事情,就招来父母的怒吼,会让孩子不敢按自己的主意行动,因为少做少错,干脆听从父母的意愿,凡事听父母的,这样就不会招惹怒吼。所以,怒吼父母的孩子不仅缺乏创造性,连自主行动力也缺乏,最终影响了他们的成长。2014年,华尔街日报曾经有过一项对976名孩子和父母的调查显示,被父母习惯用吼叫方式教育的孩子,长大会更容易有行为问题和抑郁倾向。 为什么好爸妈会变吼叫爸妈? 不少人说,每一个自律的孩子,都有一对能“忍”的爸爸妈妈。我觉得不对,“忍”出来的脾气,不是发自真实的内心,孩子们不仅容易觉察到,这些父母也需要“带着面具”面对孩子。只有当父母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是真实积极的,孩子才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 就如认知心理治疗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人们之所以会被负面情绪困扰,是因为人们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脑袋中,也像孩子那样,有一只“暴躁猴子”。当大人遭遇让他们生气的事情,“暴躁猴子”便跑出来捣乱,控制了他们的心情和行为,把他们变成了怒吼爸妈。当大人们怒吼完后,理智脑才让他们后知后觉。但是这只“暴躁猴子”尤其捣蛋,它非常懂得利用人的情绪先行的脾性,时不时跑出来乱蹦乱跳。 难怪亚里士多德说,尽量不让坏脾气出来“露脸”。 记得有一次,我们陪孩子到公园玩,临出门前,阿瓜忙着收拾他挖沙子和堆沙子的家当,后面也因为找袋子而耽误了一些时间,阿瓜的爸爸批评孩子没有提前准备好,浪费了时间。再加上刚出门时,瓜爸接了个电话后就变得很不高兴,一路上脸色有些阴沉。 这时阿瓜跑到爸爸面前,让爸爸蹲下,用两只小手指拨开了爸爸皱成一团的眉毛,说:“爸爸,开心一些嘛,妈妈说‘赶走乌云才有阳光’……”听到孩子的话,瓜爸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不对,笑着说:“谢谢你的提醒,小家伙。乌云已经被你赶走了!”孩子的话,是帮爸爸“认知情绪”,从而达到了情绪降温的目的。 所以,养孩子是一场修行,修的是父母们的自我认知。
-
什么样的小朋友,会更有“孩子缘”?记住两个字
我的读者常常会跟我分享他们看完我的一些文章后的一些亲子实践故事和感受。下面又是一个让人愉快的故事: 一位妈妈有7岁的女儿,小女娃手很巧。有一次学校老师让孩子们做一次中秋手工,小女娃做了一个可爱的灯笼手工,在课堂上被老师赞扬。这时旁边一位小女孩生气地瞪了她一眼,下课时还伙同几个小女孩故意不理睬她,让她很伤心。回家后,妈妈听完后对她说:“那个小女孩只是有些嫉妒,你可以送一个手工给她。”这位妈妈还教女儿如何跟对方表达“共情”。 第二天,小女娃送给对方一个自己亲手做的手工小兔子,还跟对方说:“我以前做手工也是很差的,每次看到别人漂亮的手工都很羡慕,所以我明白你为什么不高兴,我以前也是那样!”那个小女孩很兴奋,立即领着她到了“小女孩群”面前说:“她是我的好朋友,你们别欺负她哦!” 真的是一个不错的转变呢。 承认别人的行为感受,是一种品格,会促进好感,好感继而带来孩子们的友谊。正如美国心理学家Berscheid说,人会喜欢那些喜欢他们的人,即使一句话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就像人们常常说的,同理他人会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并且这种“喜欢”有长久效应,即一个被人喜欢的孩子,到了哪里都会轻易地获得友谊。美国心理学家John Coie曾经从美国多所小学召集了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在孩子们的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过往的人际交往的表现,这些孩子被分为“被人喜欢的”、“被人忽略的”、“被人讨厌的”和“一般的”,相对地,“被人喜欢的”这些孩子也常常带有更多的同理心。接着,研究人员将各个学校的孩子拆分组队,组成的小组中,孩子们相互不认识,然后各组的孩子被要求一起做游戏。没多久,研究的结果出来了,被人喜欢的孩子仍旧被人喜欢,被人讨厌的孩子仍旧被人讨厌。简言之,一个孩子的人际特征是相对不变的,即使换了环境也是如此,所以,有同理心的孩子,到了哪里都会赢得友谊。 另外,小时候被人喜欢的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最好。在这方面,有一项瑞典社会研究所的研究,这则研究持续了40年,研究者跟踪了1万名孩子直至成年。最后的研究结论是,成年后生活得最好的,是那些小时候就被人喜欢的孩子。他们身上有一些被人喜欢的品格,并且这些被人喜欢的品格伴随他们的人生。所以,被人喜欢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友谊和人际,并且容易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阿瓜还在上幼儿园时,有一天从幼儿园回家,他跟我说了一件“趣事”。他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事实上他把所有小伙伴都称为“好朋友”,这位小男孩因为在玩耍时把玩具、绘本放得到处都是,有时连洗手间里面也有,所以经常被老师批评“丢三落四”。这一天,阿瓜的这位好朋友又被老师批评,小男生显得很沮丧。 这时阿瓜跑到他身边,对他说:“被老师批评也不是坏孩子,我觉得你是个好孩子,就像我一样。” 接着阿瓜又说:“你没收拾玩具,是因为你脑瓜里有一条‘懒惰虫’,你知道吗?‘懒惰虫’不是你,你也不是‘懒惰虫’,‘懒惰虫’让你不想动。” 小男生问:“你怎么知道?” 阿瓜说:“我妈妈告诉我的,她说当我们把‘懒惰虫’关起来就会勤劳了。你也可以试试……” 从此,两孩子真的成了好朋友。 有些孩子天生有很好的同理心,有些却不是,需要父母经常引导,当孩子总是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的同理心会越来越好。 有一次,我在少年宫的休息座椅上等待孩子们下课时,遇到了一个裂唇的小男孩。当时旁边坐了不少的孩子和家长,没有人愿意与那位小男孩坐一起。小男孩故意看着窗外,小男孩妈妈的表情也有些尴尬。这时,我旁边的一位妈妈轻轻地对她女儿说:“前几天,你种的几颗小豆芽发芽了,其中有一棵长得歪歪扭扭的,你会因为那棵小豆芽长得不好看而嫌弃它吗?”小女孩摇头说“不会。”妈妈问为什么,小女孩说:“因为它也是小豆芽呀!都很可爱!” “那么把你的糖果分享给小朋友吧!”小女孩心领神会,她从书包里取出糖果,走到那个小男孩跟前,抓起一把糖果放在小男孩手上。我隐约地看到裂唇小男孩的妈妈的眼睛里,泛着泪光…… 所以,什么样的小朋友,会更有“孩子缘”?两个字“同理”;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同理心,那一定是“我理解你,我陪你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