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幼儿说

  • 孩子越“不听话”,父母越“有问题”?为什么?

    孩子越“不听话”,父母越“有问题”?为什么?

    有一次,我和一大群亲戚朋友吃饭。饭桌上有一位我不是很熟悉的妈妈,她总是不断地给她儿子夹菜,让人觉得难受的是,孩子总是说“我不要”或“我自己来”时,那位妈妈还是一次又一次地给孩子夹,似乎听不到孩子的意见……最后,孩子不再吭声。这位妈妈还不断地跟饭桌上的其他大人抱怨孩子“总是不听话,有营养的东西不喜欢吃……”大人们都附和着教训小男孩,说“孩子应该什么都要吃……”在大人们的唠唠叨叨中,孩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到最后哭着对他妈妈说:“你总是给我夹你喜欢吃的,你从来都没问过我喜欢什么!”听到孩子这句话,我的鼻子有些发酸。 很多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己喜欢的,孩子就要喜欢,否则就是孩子不听话,这常常是无数孩子不愿好好说话的理由。我们有多少父母会想到,孩子不听话的背后,有时是孩子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呢?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说,这类喜欢强加意志的父母属于“压抑型”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有不良行为,他们对孩子都是趋向于批评的态度,喜欢斥责甚至打骂孩子,他们也常常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现,有些父母甚至觉得孩子不听话、哭闹是在给自己脸上抹黑。这些父母,也常常忽略了对孩子起码的尊重。 事实上,尊重感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没有尊重的爱就是控制。从小被尊重的孩子,他们能发展自尊感,觉得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受到父母的重视,对于孩子们的自信是有帮助的。孩子也因为被父母尊重,他们也将懂得自爱和爱他人,继而学会尊重他人。相反,那些从小没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他们常常会有失控感,觉得自己的一切行为甚至说话都受控于父母,事事听从父母的意志,否则就会遭遇父母的否定和打击。这些孩子的内心是压抑和充满自卑的,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难以自信。父母这样的养育方式,会导致这些孩子情绪先行,不能好好说话,甚至不爱说话。 有一位爸爸曾经给我留言,说他儿子胆子小,7岁了也不愿一个人睡。他觉得想让孩子变得勇敢,就要让孩子直面恐惧。一天晚上临睡前,他把孩子反锁在为孩子准备的新房间里,孩子一边拍门一边说:“爸爸我错了,我再过一周就自己睡……”但是孩子的爸爸觉得不能仁慈,硬是没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哭着哭着便睡了。 第二天这位爸爸打开了房门,但孩子不愿出来,连吃饭也是要妈妈把饭菜端进去。一连几天,儿子一脸冷漠,一句话也不跟爸爸说,还喜欢摔书本,摔书包和衣物……孩子的爸爸有些忐忑地说“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我问他:“当你生病时,苦苦哀求老板给你放假一天,但老板不仅不答应,还强迫你继续工作,你会有何感想?孩子请求过一周就自己睡,这说明孩子还未准备好……”后来,那位爸爸在我的建议下向孩子道歉,亲子关系有些好转,但是因为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孩子常常说“爸爸不够爱我”。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的确如此,孩子们虽然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期望,他们希望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得到父母的理解,即使不认可,但也希望父母对他们有尊重。但我们很多父母,常常以“为了你好”的理由而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以为那就是爱。 记得某天在西餐店看到一位小可爱,一位差不多3,4岁的小男孩,他坐在餐厅的婴儿座椅上。他的妈妈一会指责他吃汉堡包掉得满身都是屑屑,一会指责他把鸡腿上的酱汁涂在下巴上……小可爱不高兴了:“你懂不懂尊重小孩啊?小孩也是人啊……”我笑得泪奔。 作为父母,我们别忽视一个健康的小生命需要自尊的土壤,才能成长为乐观快乐的孩子!

  • 孩子很胆小?这些名人小时候都很胆小,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孩子很胆小?这些名人小时候都很胆小,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西奥多.罗斯福是个名人,据说他小时候胆子非常小。老师让他背诵课文,罗斯福会浑身颤抖,因为害怕,回答问题也含糊其辞。另外,小罗斯福患有心脏病和哮喘,还有严重的龅牙,常被同学嘲讽。但是罗斯福没让自己长期处于胆小中,他积极参加集体运动,主动接近别人,9岁时写出的科学论文让老师赞誉,16岁时被哈佛录取。为了克服胆小害怕,长大后他常常到非洲捉狮子、捕熊……后来,罗斯福成为总统,为世界和平付出贡献。 戴尔.卡耐基小时候也是一个胆小得杞人忧天的孩子。有一天,卡耐基帮妈妈收樱桃时突然哭了,他跟自己的妈妈说“好可怕呀,总觉得会被活埋……”不仅如此,卡耐基遇到打雷时会担心被劈死,害怕玩伴把他的耳朵割下来,害怕会被人取笑…… 胆小的罗斯福,为何成为总统?答案是主动拥抱恐惧。杞人忧天的戴尔.卡耐基,为何能成为著名的人际关系大师?答案是主动向恐惧靠拢。美国威廉玛丽学院曾经调查了800位企业家,发现这些企业家的共同特质是:从不害怕别人如何看待他们,也从不害怕失败。简言之,就是他们懂得直面恐惧和害怕。 所以,当孩子胆小害怕时怎么办? 鼓励孩子尝试自己惧怕的事物,给他们提供快速、积极的反馈,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有一种具体的做法叫“暴露疗法”,即父母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冒险的事情,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恐惧。在实行“暴露疗法”的过程中,建议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成长置身于无聊的环境中,而是要让孩子适当地接触一些危险游戏,比如快速骑自行车或滑雪,鼓励孩子打闹或摔跤,让孩子尝试认识危险的事物,引导孩子使用锋利的剪刀或刀子等危险的工具,唤起孩子恐惧的感觉……幼儿说在前面已经提过,鼓励孩子直接面对害怕,会让情绪变得不再那么害怕,这是一个孩子自我超越的关键点。知道这个心法,便能很好地引导孩子战胜害怕。 有一位妈妈曾经向我咨询她的女儿害怕数学的问题。她说小女孩每次放学后都会写作业,唯独不愿意写数学作业;有时孩子还要故意骗父母,说老师没布置数学作业……每一次考数学前,小女孩都会哭。我问了那位妈妈几个问题:第一,孩子是如何上数学课的;第二,老师对小女孩数学的看法;第三,父母为了孩子的数学做了什么事情。那位妈妈是这样回答的: 第一,孩子上数学课总会走神;第二,老师说,怀疑小女孩的智商有问题;第三,孩子的爸爸会拿着棍子在小女孩的旁边,督促孩子写作业…… 听完那位妈妈的说法,我心疼起孩子。孩子害怕数学,学不好数学,家长和老师都采取了负面和极端的做法,结果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我跟她说:“孩子健康的心理最重要。首先,父母暴力对待孩子的数学,没有从兴趣方面引导;第二,老师的教育有问题,成绩不好说人家智商有问题,任何孩子在她面前都会拒绝学习……”最后,我给她提供了一个方案,父母陪伴孩子,要从孩子最基础的数学重新学,并且不能再使用暴力,尤其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重拾信心…… 后来,这对父母学会了以放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数学,孩子也因为父母放弃逼迫,反而在数学的学习上获得了进步。 我常常对儿子阿瓜说:“一个人害怕、内心有恐惧,其实不可耻,也没什么好丢脸的;拒绝面对害怕却冠冕堂皇地跟别人说‘其实我不害怕’才是遗憾。”每一个人都有进步的机会和可能性,只要及时自省,就能慢慢进步。 记得有一次,阿瓜在幼儿园有一堂演讲比赛,孩子们上台演讲自编的故事。阿瓜为此演练了好长的时间,背诵得也滚瓜烂熟。轮到他上台演讲时,一开始挺流利的,但没多久他突然停了下来。我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忘词了!我在台下做动作鼓励他,我用手拍拍脑袋,做了一个“关”的动作,提醒他把“害怕虫”关起来,然后我又用手拍拍胸脯,指指嘴巴,鼓励他继续下去。他意会了,孩子挺了挺胸脯,淡定地对台下的家长和小朋友说:“对不起,我忘词了,我们重新来……”孩子重新来的那次,我觉得比第一次还要好。 回家的路上,阿瓜对我说:“妈妈,我觉得‘害怕虫’一点也不可怕,当我牵着它的手时,我感觉我比它有力量……” 有人说,世上还不曾长出过能治疗害怕的药草,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克服害怕的方法……

  • 老人爱恐吓孩子有什么危害?看看“别人家”老人是如何做的

    老人爱恐吓孩子有什么危害?看看“别人家”老人是如何做的

    一天,我走在小区的小路上,听到旁边沙池一位老人对小女孩说:“你再不走,姥姥自己先走了,大怪物就会从这棵树上跳下来,把你一口吞进肚子里……你看,姥姥要走了哦!”老人一边恐吓,一边做着要走的动作。小女孩一听便紧张地扑向老人,一边哭一边说:“不要!不要!我不要大怪物……”“不要的话,你就跟姥姥回家!”小女孩一脸恐惧地抬头看看枝叶繁茂的大树,然后跟着姥姥回家了。 我在想:“当小女孩第二天回来这里,她还能像以前那样快乐地在这里玩沙子吗?” 在行为心理学家Garcia Dory的一个经典实验中,有个心理学名词叫“诱饵退避”。在实验中,实验人员在小羊羔身上涂抹氯化锂,让饥饿的狼大快朵颐。没多久,狼剧烈呕吐。经过多次的“吃-呕吐”后,这些狼对小羊羔产生了恐惧感,即使在日后遇到普通的羊,这些有“特殊经历”的狼也有味觉反感。 恐吓教育与“诱饵退避”背后的心理很像,就是通过恐吓方式,让孩子对某种行为或东西产生恐惧,从而让孩子暂时或长久停止某种行为。恐吓的背后,常常是“快刀斩乱麻”的心理,方便自己,伤害孩子。因为恐吓比讲道理或长篇大论的说服“好使”,当然这是反义的“好使”。前者省时省力,后者需要老人付出更多的耐心。但这种“大灰狼来了”的恐吓式教育,有严重的副作用。 在家庭养育中,老人们最常用的有两种恐吓。 担心出意外而使用恐吓。 非常常见的有:当孩子爬稍高的椅子,会被恐吓“别爬,会摔断你的腿”;当孩子帮忙洗衣服,会被恐吓“洗衣液会淹瞎你的眼睛”;当孩子自己倒水,会被恐吓“打碎杯子会割破你的手”……虽然这是老人出于安全和保护孩子的初衷恐吓孩子,但是她们不知道这样的恐吓会让孩子丢失了安全感——“我的周围充满危险”,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会给他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从而导致他们不敢轻易尝试,阻碍了孩子的探索和成长。 如果我们的老人换另一种方式,“你的手力气不够,如果你爬得太高,可能会抓不牢掉下来。等你力气够了,我们再爬就会更安全”,给孩子传达“我现在还不能做某些行为,我再大一些就可以”的想法,而不是让他们对环境充满恐惧,把孩子的好奇心“一棍子打死”。 催促孩子行动的恐吓。 这是有目的的恐吓,比如“再不吃,大灰狼会抓走你”,“再不洗澡,我让医生给你打针”,“再不来,我就把糖果丢掉”……对年幼的孩子很有用,因为越年幼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越局限,所以小孩子听到恐吓不仅非常相信,还很恐惧。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当孩子接触到的刺激超过了自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和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这些孩子会在老人的恐吓下,加快了行动的速度,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恐惧。常被恐吓教育的孩子,会有噩梦的倾向。 随着孩子认知的成长和多次受骗后,他们有一天会突然觉得“奶奶说我不吃饭,大灰狼会来,但我前几天妈妈让我可以不吃饭,大灰狼也没有出现呀……”孩子慢慢学会了叛逆。当心智长到稍微成熟后,孩子会意识到奶奶姥姥爷爷们在撒谎,他们便通过叛逆来表达不满,比如故意不吃饭……这又一次激怒了着急的老人。 很多老人常常对年轻父母说,“我们以前也是这样教育你们的,我妈妈我奶奶也是这样教育我的……”有位爸爸的回答很精辟:“你如果当年没有恐吓我,说不定我能成科学家!”科学在进步,教育也在进步,恐吓式教育的危害我们已经熟知,就不要再踩这样的坑了。 记得有一次,我到一朋友家里。她的老母亲陪她3岁的女儿玩积木,婆孙俩在比赛看谁垒的积木高。孩子因为不懂垒房子要地基牢固,她只在一块又一块单薄的积木上往上垒,所以没垒几块就倒塌了。而她的姥姥把地基拼得很宽厚,所以始终没有掉,还越垒越高。孩子看到这种情形就不高兴了,她气鼓鼓地推掉了面前的积木,小眼圈发红。这时孩子的姥姥说:“你看,‘害怕虫’跑出来了吧?你害怕输给我所以不愿意玩了!” 小女孩不服气:“我的‘害怕虫’才没有跑出来呢!”这时孩子似乎看出了自己垒的形状与姥姥的不同,她便学着姥姥的方式,把地基拼得很厚实。不久,我又听到了小女孩快乐地咯咯笑。 “害怕虫”是内心的觉知和自我提醒,“大灰狼”是强加给孩子的“心灵怪兽”,你想给孩子哪种?

  • 窥懂小朋友大脑思维,教育孩子没难题!

    窥懂小朋友大脑思维,教育孩子没难题!

    在一个“山区和城市孩子互换生活”的电视节目里,有一位来自山区的小女孩缘缘,住在了一位当律师的“临时爸爸”那里。那位爸爸很会讲道理,逮住机会就开启讲道理模式,给孩子进行各种语重心长的教育。 这位“临时爸爸”很有成就感,他对记者说,“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能听进去,我很欣慰。”但小女孩却是相反的感受,她说:“要强打精神装作在听,很像唐僧念经……” 费尽唇舌,孩子却听不进,为什么会这样? 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决定了年幼孩子听不进说教和道理。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告诉了我们关于孩子心理成长的轨迹,他认为,7岁前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即使在7-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三个阶段),虽然孩子们开始摆脱“具体”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孩子们的思维还需要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有趣现象: 一位妈妈问女儿这样的问题:“有三个小朋友,他们的名字分别叫A,B,C。A的头发比B的头发长,A的头发比C的头发短,哪个孩子的头发最长?”4岁的女儿回答不出来。当这位妈妈拿出了三个头发长短不一的布娃娃,孩子立即能回答出哪个布娃娃的头发最长。 一位爸爸问儿子这样的问题:“10-5=?”小男孩回答不出来。当这位爸爸从厨房拿出了10个苹果放到孩子面前,并且用形象化的语言说:“妈妈买了10个苹果回家,被你吃掉了5个,你还有几个苹果没吃?”孩子一下子便回答出“5”这个数字。 1993年,美国的学者们发现美国孩子的算数成绩比亚洲孩子差很多,他们迫切希望找到答案。在他们详细调查了亚洲20所小学和美国20所小学低年级的上课情况后,他们终于找到根源:亚洲老师擅长“情景计算法”。亚洲老师采用“情景计算法”的比例有61%,而美国的老师只有31%。什么是“情景计算法”? 在中国某个小镇的一间小学的一年级数学课上,一位年轻而具有冲劲的男老师从教室的门外搬进来10块红泥砖,他把红泥砖直接放在了讲台上,接着,他把3块搬开,放到了他的脚下、孩子们看不见的地方,他问孩子们讲台上还剩下多少块。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回答出:7。 “情景计算法”,就是老师通过视觉形象,帮孩子们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建立在“具体”的基础上,从而让孩子们高效地理解并掌握算术。背后的精髓,其实是基于年幼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出发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还因此提出了model drawing的数学思维,让新加坡的孩子一跃成为全球孩子数学学习的佼佼者。 我们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算术学习中有相当了不起的心得,但我们的父母,甚至包括这些教孩子们数学的老师们,到了家庭教育这里,常常凭借直觉行动。就如儿童心理学家Katherine Covell所说的,多数人按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并且重犯他们的父母所犯过的同样错误。例如一些家庭经常用孩子理解不了的道理教育孩子,孩子转身就忘记得一干二净;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灌输抽象知识,孩子记不住就说孩子笨、智商低…… 我曾经遇见一些儿童学者们也没有什么实用性强的方法,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常常是分离的状态。最典型的莫过于如此: 一位苦恼的妈妈前往某儿童专家家里。 她用虔诚的语气问对方:“我的儿子最近不爱刷牙,如何让他爱上刷牙?” 儿童专家说:“你要让孩子明白刷牙的重要性。刷牙有很多好处,不仅能让他口气清新,让牙齿整齐,还能预防口腔疾病。” 这位妈妈很感激,回家后一字不漏地告诉了孩子。 孩子听得很认真,但第二天却还是没刷。 妈妈责怪孩子“不守信用”,孩子说:“哦,你只是给我念牙医生的健康手册,我没听到你叫我刷牙呢!” 其实,讲道理的说教和抽象枯燥的教育方法,跟3+5+8+9+……一样,对孩子们没有意义。 所以,你该怎样教育孩子? 以上面的刷牙例子为例,如果我家孩子不爱刷牙,我会做下面几个步骤: 1、看动画片。 给孩子看一段爱刷牙带来美好结果的动画片,还要给孩子看一段不爱刷牙,导致牙齿被虫子蛀烂的动画片,帮助孩子对刷牙有个“形象而直观”的认识,网上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动画片。这种引导法适合孩子的大脑形象思维,孩子更容易记在脑袋里。 2、给孩子选择。 在刷牙方面,大人可以适当让孩子有一些决定权。例如她喜欢用粉红色的牙膏刷牙,还是用白色的牙膏刷牙?她喜欢用小公主图案的杯子,还是小矮人图案的杯子刷牙?让孩子选择。当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能提高孩子的行动力。 3、巧妙的小监督。 如果家里二胎的,你可以让小朋友相互监督,看谁没有好好刷牙。如果家里没有多个孩子,爸妈可以陪孩子一起刷,有大人的示范,孩子也容易刷牙。 如果父母不能陪伴的,你还可以启动“蝙蝠侠效应”。“蝙蝠侠效应”,“幼儿说”在过往经常提及,它是一种榜样参照:当孩子崇拜的某个虚拟的或真实的人物,做了一些厉害的事,孩子会效仿。举个例子,如果孩子非常崇拜白雪公主,妈妈可以对孩子说:“白雪公主非常喜爱刷牙,你看她刷牙要上下15次,牙齿就像雪一样白……” 当孩子懒惰不刷牙了,爸妈还可以在洗手盘旁边贴一张“懒惰虫”图,帮助孩子自我提醒。 所以,当父母教育孩子时,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孩子的大脑才喜欢。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抄袭必究)

  • 当孩子害怕时,玩一玩这个假装小游戏吧!有益处

    当孩子害怕时,玩一玩这个假装小游戏吧!有益处

    有一次,我陪儿子在阳台玩耍,看到不远处高高的电视塔,突发奇想,便给儿子讲起了故事: 有一群青蛙挑战爬塔,挥舞着小旗呼吁众蛙挑战。大部分青蛙觉得塔太高,小小的青蛙不可能爬上去,最终只有十只青蛙报名。其余的青蛙在塔下仰望,都要看这些青蛙如何出丑。 比赛开始后,塔下面便开始有青蛙在大声喊“太高了,太难了,没有青蛙能成功,你们放弃吧!”有几只青蛙爬着爬着觉得累,刚好听到塔下的声音,觉得有道理,便放弃了。 剩下几只继续爬,没多久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下面的青蛙又大喊:“危险,快下来,否则会没命的”,这时几乎剩下的所有青蛙赶紧往下撤。 只有一只青蛙是“奇葩”,仍旧不停地爬呀爬,不知经历了多长时间,最终爬上了塔尖。众蛙们兴奋欢呼,非常佩服这只勇敢的青蛙,因为从没有一只青蛙曾经爬到塔尖。当这只胜利的青蛙爬下塔时,有一只青蛙记者赶紧跑向前想采访它,青蛙们这才发现,这只青蛙是一个聋子。 儿子听完后感叹:“妈妈,这只青蛙很厉害!妈妈,我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勇敢青蛙?” 我说:“不禁锢在别人的界限里,也不被自己的界限禁锢,不要害怕突破自己,就能成为勇敢的人。” 后来,儿子学游泳。一开始表现得很怕水,即使用脸盆练习憋气也很忐忑,常常需要鼓足勇气才敢在水里憋上1分钟;有时,头还没浸入水中,身子就已经紧张得僵硬,因此常常呛水。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说“能不能不学游泳”,表现出想放弃和逃避。 我问“还记得爬高塔的青蛙吗?”我又给他说了一次青蛙爬塔的故事。 我说:“不要害怕突破自己,这就是勇敢。每个人脑袋里都有一条‘害怕虫’,当人遇到难以克服的事情时,这条‘害怕虫’便会跑出来捣乱,让人变得恐惧和退缩。每个人害怕的东西都不一样,害怕虫跑出来的时机也不一样。就像你妹妹害怕会动的玩具,现在,你害怕的是游泳。你的‘害怕虫’跑出来搞破坏,你脑瓜里理性的‘监狱长’没上班,所以你便觉得游泳让人恐惧。很多人喜欢游泳,他们一点儿也不害怕游泳,那是因为游泳本身不可怕,你害怕只是你觉得可怕而已。” 儿子点头,神情有些惊喜,他大概因为找到了自己害怕的真正原因而惊喜,而不是心里本来以为的“我很差劲”。接着,我给孩子画了一条“害怕虫”,一条害怕表情的小虫子,破笼子而出。“快通知你脑瓜里的‘监狱长’,把这条‘害怕虫’关回笼子里,试试看!” 我们玩起了假装游戏…… 当儿子再次来到装满水的脸盆面前时,他拍拍小脑袋,就像通知大脑监狱长把“害怕虫”关进笼子里,很明显地,他没以前那么害怕了,一次又一次,憋气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所以,当孩子害怕挑战时,画一条“害怕虫”,玩玩假装小游戏,提醒孩子别害怕突破自己吧! 系列坏虫子育儿方法,来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一书。

  • 为什么孩子一崩溃就撒泼?一张大脑反应图就能明白

    为什么孩子一崩溃就撒泼?一张大脑反应图就能明白

    路上,1岁多的宝宝“啪嗒啪嗒”地学走路,一回头看到爸爸妈妈张开手臂,宝宝毫不犹豫地扑进妈妈怀里,虽然他心里觉得自己爱爸爸妈妈一样多; 一位妈妈告诉女儿,女孩子也可以玩机器人,女儿非常赞同。到了玩具店,小女孩一进门,还是义无反顾地被粉红色的芭比吸引了目光; 有一位小男孩,当目睹爸爸妈妈吵架时,虽然他觉得爸爸妈妈都有错,但是当爸爸的拳头落下时,小男孩还是义无反顾地挡在了妈妈前面…… 美国芝加哥大学脑科学专家西恩.贝洛克说,人脑会无意识地控制人的行为。就像大部分人在选择东西的时候,总喜欢右手边的东西,左撇子喜欢左边的,虽然这些人丝毫没觉察到自己的无意识“偏好”。孩子们呢?毫无疑问也是无意识“偏好者”。在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认知”前,行为总是无意识地受大脑控制的;当孩子在接受教育,对自我有一定的“认知”后,大脑才可以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大脑”。 一位爸爸给女儿瑶瑶买了一个布娃娃玩具,但是当瑶瑶拆开布娃娃玩具的包装时,发现布娃娃的裙子破了一个口子,瑶瑶很失望地哭了,立即把布娃娃扔在了地上。瑶瑶的哭和扔布娃娃的行为,是大脑无意识控制下的行为。 爸爸看到了这样的情形,立即安慰瑶瑶:“我看布娃娃的裙子不是很完美,破了是好事,我们可以趁机把布娃娃的裙子缝得更漂亮一些!” 瑶瑶愣了一下,随即开心笑了:“是呢,爸爸,我也真的觉得布娃娃的裙子不够好看。”就这样,两父女便拿出了剪刀、彩带和手工布,给布娃娃缝了一条比原来漂亮很多的裙子。瑶瑶觉得开心极了。爸爸那句“我看布娃娃的裙子不是很完美,破了是好事”的话,引导孩子分析和思考,也帮助孩子自我认知,最终帮助孩子用大脑有意识地控制了大脑。 我们用图展示一下,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知道,当孩子发脾气时,是无意识大脑遇到外部刺激之后的下意识反应,由沮丧到暴怒,大脑无意识地由情绪脑控制,所以这时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缺乏理性的; 相反,当孩子在遇到不愉快事件等外部刺激之后,如果父母能引导孩子分析,或者孩子具备了思考的能力,理智脑发生作用,情绪得到了控制,随着孩子获得了对事情合理的解释,负面情绪就会消失。 记得前几天,我家阿果在路上踩三轮车的时候,一个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从路边冲到路中央,撞了一下她的小三轮车,她差点从车上摔下来。这时阿果很生气地朝对方大叫:“你干什么!”小朋友连忙说对不起,他说冲出来的时候没发现她,当他发现时已经来不及。我提醒阿果:“‘生气虫’从笼子里跑出来了,怎么办呀?”阿果嘻嘻笑着对小男孩说:“你看不见,那就算了。”接着就头也不回地骑着她的三轮车离开了,似乎刚才的不愉快从没发生。 正如法国心理学专家米歇尔.勒朱瓦耶说,你无法制止抑郁的小鸟从你头顶飞过,但你可以制止它们在你的头上筑巢!这也是本文想说的道理。

  • 育儿必知:大部分孩子6岁前都存在的古怪现象,很多父母搞错!

    育儿必知:大部分孩子6岁前都存在的古怪现象,很多父母搞错!

    有一位妈妈非常紧张地给我留言了这样一段文字: 有一天晚上,她4岁的女儿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玩耍,自言自语地说着话,说着说着还哈哈大笑。妈妈被她的快乐感染了,进房间问她玩什么。没想到她把手指放嘴边“嘘”了一下,说:“妈妈,别那么大声,小豆丁很害羞的……”妈妈吓了一跳,原来女儿一直在跟一个叫“小豆丁”的孩子在玩过家家,但是!房间里除了女儿,没有任何人!这位妈妈最后说,她和丈夫担心了一个晚上,问我要不要找一些老人问问,“孩子是不是被什么东西吓到了”。 虽然这种情况很怪异,但实际上我时不时也会收到其他爸妈类似的留言,很多父母因为不了解而紧张,或把孩子的古怪行为轻易跟迷信挂上钩。这其实是孩子们的“假想伙伴”现象! 无独有偶,知名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曾经讲述了自己2岁时的童年故事。据说小艾莉森在2岁时跟妈妈说,她有一位小玩伴,跟她睡在同一张床上,妈妈被吓坏了,认为女儿在瞎说。有一天,小艾莉森跟妈妈说“好朋友的脾气突然变得很坏”,小艾莉森还表现出被吓坏而不敢睡。妈妈责怪小艾莉森胡思乱想,但迫于小艾莉森的纠缠,便让1岁的弟弟跟姐姐换床睡。但是当弟弟被放到姐姐的床上时,弟弟立即大声尖叫……不过,没人知道弟弟的尖叫是否跟小艾莉森的“假想伙伴”有关。 在西方的20世纪中期以前,大部分学者和儿科医生认为“假想伙伴”是孩子大脑出问题或心理疾病的表现。但到了20世纪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正常孩子有“假想伙伴”的现象是存在的。 美国心理学家Lawrence Kutner认为,65%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某个时刻会拥有一个幻想伙伴,高峰期是在儿童2.5岁到3.5岁之间,有些孩子甚至会拥有两个以上的幻想伙伴。而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也说,“假想伙伴”是孩子正常认知发展的一部分现象,当孩子成长到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假想伙伴”现象便慢慢消失。但不少人认为,某些孩子即使成长到初中高中的阶段还存在“假想伙伴”现象,但他们因为大人或同龄人的压力而不敢透露。 “假想伙伴”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有些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他们会真切地告诉父母,他们身边有那样的一个小伙伴; 有些孩子知道他的小伙伴是虚幻的,但他们乐在其中; 也有些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熊或小布偶当成小玩伴……那些经历“假想伙伴”现象的孩子,会在多个方面受益。 心理学家Lev Vygtsky和Marjorie Taylor等人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经历“假想伙伴”现象的孩子,他们未来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他们比没有经历“假想伙伴”现象的孩子,跨过同伴交往的发展年龄,较早地通过独特的“假想伙伴”方式,学习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因为一般而言,5,6岁的孩子才有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另外经历“假想伙伴”现象的孩子,他们也会发展较好的语言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因为这些孩子会在与“假想伙伴”玩耍中,常常需要“自我对话”,他们也常常与“假想伙伴”角色互换。在很多小朋友的“假想伙伴”阶段,这些“假想伙伴”不仅有感知小主人情绪的能力,小主人也有感知“假想伙伴”情绪的能力。 另外,美国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专家Joanna J Cemore与同事在研究中发现,那些经常在家玩假装游戏,有很多“假想伙伴”的孩子,他们能忍受更长时间的等待,即延迟满足能力也更好。 记得儿子阿瓜4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他把妈妈画给他的一条“着急虫”(装在一个小相框里)放到自己面前,然后和“着急虫”一起垒积木。就像鲁迅在书桌上刻字一样,我给儿子画“着急虫”的目的,是常常提醒他做事情不要太着急。当然,在儿子其他的品性培养上,我也画了相应的坏虫子,有“害怕虫”、“分心虫”等。儿子与它们“无话不谈”,尤其是在他妹妹出生前更是如此。 那一天,他和“着急虫”的垒积木游戏是这样进行的: 阿瓜:“‘着急虫’,妈妈说你总喜欢着急,今天我就教你如何垒积木不着急哦!” 阿瓜撇了撇嘴巴说:“我理解你的表情,这的确不容易。嗯,现在,我们开始垒积木哦。你不要着急发作哦,我先来!” 阿瓜搭了几块,认真地对“着急虫”说:“轮到你了……嗯,你着急得冒汗,正在用纸巾擦汗呀?我帮你吧……都叫你不要着急啦……”我在一旁差点笑出声,最后还是忍住了。 垒着垒着,垒到十多块高时,积木倒塌了,阿瓜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叫你不着急,我自己也着急了,你是我的好朋友,要常常提醒我哦……” 我站在一旁,心里感到温暖和欣慰。不过,孩子与“着急虫”的过家家式玩耍中,对自己着急的坏习惯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提醒和自我纠正的过程,这不正是父母们所期盼的——不用强迫,孩子就把坏毛病改掉了么? 难怪人们常常说,当你越懂得孩子这种“生物”,育儿就越淡定!

  • 孩子一不小心就生气,怎么办?一个实用的科学疏导方法

    孩子一不小心就生气,怎么办?一个实用的科学疏导方法

    据说美国总统林肯从军时,他和队友经常被教练臭骂……

  • 菲尔普斯小时候为啥每天游泳6小时?一开始可不是为了游泳!

    菲尔普斯小时候为啥每天游泳6小时?一开始可不是为了游泳!

    被人称为“菲鱼”的美国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

  • 育儿提示:从这个年龄开始,爸妈别再让孩子提前单独吃饭了!

    育儿提示:从这个年龄开始,爸妈别再让孩子提前单独吃饭了!

    朋友家4岁的小男孩,身体侧躺在沙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