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育儿情报

  • 为什么你说得口水干,孩子却不听?亲子沟通极常见的一种错误!

    为什么你说得口水干,孩子却不听?亲子沟通极常见的一种错误!

    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车出外办事。车上,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子。妈妈说:“回到家,看你爸会不会揍你!”小男孩立即紧张地看着妈妈。“比赛时应该认真听别人讲,而不是跟别的小朋友聊天!比赛的时候,应该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在舞台上走来走去……钢琴练了2年,就因为你几分钟的不专心而没能获奖……” 这时,车内有另一位小孩的欢笑声响起,小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了。那位妈妈非常不高兴,用力地拍打了小男孩的手臂。小手臂立即浮现了红红的手指印,小男孩也被吓了一跳。一路上,妈妈声色俱厉地批评,孩子神情紧张。最后,那位妈妈让小男孩复述一遍妈妈讲了什么,结果孩子还是紧张地看着自己的妈妈,最后只说了一句:“以后不要得奖了”。那位妈妈气鼓鼓地扭转了头,干脆不再搭理孩子。 有一位爸爸曾经给我留言,说他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学习非常不认真。孩子不仅上课时在教室里走动,在家里写作业也总会做各种无关小举动,作业因此经常不能完成。例如,孩子不是开冰箱吃零食,就是玩橡皮泥。孩子的爸爸曾经试过把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收起来放在衣柜顶,也让孩子的妈妈再也不买零食回家。没用!孩子没零食没玩具,竟然玩起了手指甲。孩子的爸爸说,他各种惩罚都试过了,罚站、不准买新玩具、打手掌,曾经有过一次非常严厉的“棍棒教训”,但是效果都不好。 为什么这些大人与孩子的沟通无效呢? 美国知名沟通大师科里·帕特森有句名言:“沟通的正确氛围是安全感”。很多父母以为,想要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道理要“硬”,让孩子无法反驳和拒绝。其实,这种想法便是掉进了沟通的错误漩涡里了。 记得知名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与同事做过一个儿童实验。研究人员把孩子们分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并且在孩子们面前放了一个看起来很好玩的电池机器人。接着,第一组孩子被严厉地威胁“不许玩”(含暴力元素),第二组孩子被“温柔地告诫”不要玩。孩子们都听从了。但是几周后,当这些孩子再次被召集到实验室,进入那个有好玩的电池机器人的房间。有一位阿姨(孩子们从没见过)走进来,叫孩子们尽情地玩那个电池机器人。结果,第一组有3/4的孩子毫无顾虑地玩了起来,而第二组有2/3的孩子仍旧拒绝玩。 我曾经把这个研究告诉一些喜欢暴力或粗鲁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少父母因此对孩子充满了愧疚感,并希望能改掉不正确的亲子沟通做法。幼儿说常常认为,人在一个狭隘的生活圈里,其实跟井底里的青蛙那样,容易有不全面的认知而犯错误,所以,学习,是一个解决这种狭隘教育的最好的途径,尤其是那些你以前不重视的科学知识,能给人带来茅塞顿开的启示。 我有个亲戚,他们家有个6岁半的孩子,被父母称为“猴子”,因为孩子从来没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孩子写作业总是把弄玩具,有时望着窗外发呆,常常在书桌前1,2个小时也写不出几个字。孩子的父母因为这事儿找过老师帮忙,孩子仍旧老样子。 有一次,我带着我家孩子到他们家玩,这个被父母称为“猴子”的小男孩很热心,全程抱着绘本给客人读故事,认真投入的样子让我们很温暖。 我想起了知名作家Tim Urban的“猴子理论”。稍作酝酿后,我给几个孩子讲了一个故事: 一只名叫“大脑”的船启航了,开船的是船长先生,他的目的地叫“梦想”。一开始,船开得很高效,没多久,一只猴子出现了,抢占了船长先生的驾驶舱。猴子很调皮,看到日出就追日出,看到鲸鱼就追着鲸鱼跑……船的前进方向也乱七八糟,早已离目标相差甚远。这时突然有一只怪物出现了,它窜到驾驶舱,朝猴子大吼一声。猴子吓得直接跑掉了。船长先生重新掌握驾驶权,继续按计划朝梦想进发。 我说:“当你们写作业或学习时,总想着要做其他无关的事情,例如总想吃冰淇淋,或总想玩跳棋……那是因为你们脑瓜里有一只贪玩的猴子出现了。如果你想专心学习,你是不是要把猴子赶跑?” “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家。 小男孩兴奋地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妈妈,他妈妈也经常有意识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后来听说小男孩在写作业时精神集中的能力提高了不少。 很多父母常常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否定孩子本身,例如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时不认真,就把孩子称为“不认真”的孩子。这种“对人不对事”的方式,很多父母都有,这是要纠正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做得不够好的时候,父母的否定,就相当于把一颗小豆芽摁进了泥土里,对孩子的自信是有害的,也不利于孩子改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所以,父母需要纠正他们习惯性的错误的沟通法,做到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注意营造安全感氛围,当孩子感觉安全时,沟通便有效多了。如果沟通有趣,效果就更好了。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是不听话,而是父母不懂说话……

  • 窥懂小朋友大脑思维,教育孩子没难题!

    窥懂小朋友大脑思维,教育孩子没难题!

    在一个“山区和城市孩子互换生活”的电视节目里,有一位来自山区的小女孩缘缘,住在了一位当律师的“临时爸爸”那里。那位爸爸很会讲道理,逮住机会就开启讲道理模式,给孩子进行各种语重心长的教育。 这位“临时爸爸”很有成就感,他对记者说,“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能听进去,我很欣慰。”但小女孩却是相反的感受,她说:“要强打精神装作在听,很像唐僧念经……” 费尽唇舌,孩子却听不进,为什么会这样? 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决定了年幼孩子听不进说教和道理。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告诉了我们关于孩子心理成长的轨迹,他认为,7岁前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即使在7-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三个阶段),虽然孩子们开始摆脱“具体”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孩子们的思维还需要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有趣现象: 一位妈妈问女儿这样的问题:“有三个小朋友,他们的名字分别叫A,B,C。A的头发比B的头发长,A的头发比C的头发短,哪个孩子的头发最长?”4岁的女儿回答不出来。当这位妈妈拿出了三个头发长短不一的布娃娃,孩子立即能回答出哪个布娃娃的头发最长。 一位爸爸问儿子这样的问题:“10-5=?”小男孩回答不出来。当这位爸爸从厨房拿出了10个苹果放到孩子面前,并且用形象化的语言说:“妈妈买了10个苹果回家,被你吃掉了5个,你还有几个苹果没吃?”孩子一下子便回答出“5”这个数字。 1993年,美国的学者们发现美国孩子的算数成绩比亚洲孩子差很多,他们迫切希望找到答案。在他们详细调查了亚洲20所小学和美国20所小学低年级的上课情况后,他们终于找到根源:亚洲老师擅长“情景计算法”。亚洲老师采用“情景计算法”的比例有61%,而美国的老师只有31%。什么是“情景计算法”? 在中国某个小镇的一间小学的一年级数学课上,一位年轻而具有冲劲的男老师从教室的门外搬进来10块红泥砖,他把红泥砖直接放在了讲台上,接着,他把3块搬开,放到了他的脚下、孩子们看不见的地方,他问孩子们讲台上还剩下多少块。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回答出:7。 “情景计算法”,就是老师通过视觉形象,帮孩子们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建立在“具体”的基础上,从而让孩子们高效地理解并掌握算术。背后的精髓,其实是基于年幼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出发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还因此提出了model drawing的数学思维,让新加坡的孩子一跃成为全球孩子数学学习的佼佼者。 我们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算术学习中有相当了不起的心得,但我们的父母,甚至包括这些教孩子们数学的老师们,到了家庭教育这里,常常凭借直觉行动。就如儿童心理学家Katherine Covell所说的,多数人按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并且重犯他们的父母所犯过的同样错误。例如一些家庭经常用孩子理解不了的道理教育孩子,孩子转身就忘记得一干二净;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灌输抽象知识,孩子记不住就说孩子笨、智商低…… 我曾经遇见一些儿童学者们也没有什么实用性强的方法,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常常是分离的状态。最典型的莫过于如此: 一位苦恼的妈妈前往某儿童专家家里。 她用虔诚的语气问对方:“我的儿子最近不爱刷牙,如何让他爱上刷牙?” 儿童专家说:“你要让孩子明白刷牙的重要性。刷牙有很多好处,不仅能让他口气清新,让牙齿整齐,还能预防口腔疾病。” 这位妈妈很感激,回家后一字不漏地告诉了孩子。 孩子听得很认真,但第二天却还是没刷。 妈妈责怪孩子“不守信用”,孩子说:“哦,你只是给我念牙医生的健康手册,我没听到你叫我刷牙呢!” 其实,讲道理的说教和抽象枯燥的教育方法,跟3+5+8+9+……一样,对孩子们没有意义。 所以,你该怎样教育孩子? 以上面的刷牙例子为例,如果我家孩子不爱刷牙,我会做下面几个步骤: 1、看动画片。 给孩子看一段爱刷牙带来美好结果的动画片,还要给孩子看一段不爱刷牙,导致牙齿被虫子蛀烂的动画片,帮助孩子对刷牙有个“形象而直观”的认识,网上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动画片。这种引导法适合孩子的大脑形象思维,孩子更容易记在脑袋里。 2、给孩子选择。 在刷牙方面,大人可以适当让孩子有一些决定权。例如她喜欢用粉红色的牙膏刷牙,还是用白色的牙膏刷牙?她喜欢用小公主图案的杯子,还是小矮人图案的杯子刷牙?让孩子选择。当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能提高孩子的行动力。 3、巧妙的小监督。 如果家里二胎的,你可以让小朋友相互监督,看谁没有好好刷牙。如果家里没有多个孩子,爸妈可以陪孩子一起刷,有大人的示范,孩子也容易刷牙。 如果父母不能陪伴的,你还可以启动“蝙蝠侠效应”。“蝙蝠侠效应”,“幼儿说”在过往经常提及,它是一种榜样参照:当孩子崇拜的某个虚拟的或真实的人物,做了一些厉害的事,孩子会效仿。举个例子,如果孩子非常崇拜白雪公主,妈妈可以对孩子说:“白雪公主非常喜爱刷牙,你看她刷牙要上下15次,牙齿就像雪一样白……” 当孩子懒惰不刷牙了,爸妈还可以在洗手盘旁边贴一张“懒惰虫”图,帮助孩子自我提醒。 所以,当父母教育孩子时,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孩子的大脑才喜欢。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抄袭必究)

  • 当孩子害怕时,玩一玩这个假装小游戏吧!有益处

    当孩子害怕时,玩一玩这个假装小游戏吧!有益处

    有一次,我陪儿子在阳台玩耍,看到不远处高高的电视塔,突发奇想,便给儿子讲起了故事: 有一群青蛙挑战爬塔,挥舞着小旗呼吁众蛙挑战。大部分青蛙觉得塔太高,小小的青蛙不可能爬上去,最终只有十只青蛙报名。其余的青蛙在塔下仰望,都要看这些青蛙如何出丑。 比赛开始后,塔下面便开始有青蛙在大声喊“太高了,太难了,没有青蛙能成功,你们放弃吧!”有几只青蛙爬着爬着觉得累,刚好听到塔下的声音,觉得有道理,便放弃了。 剩下几只继续爬,没多久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下面的青蛙又大喊:“危险,快下来,否则会没命的”,这时几乎剩下的所有青蛙赶紧往下撤。 只有一只青蛙是“奇葩”,仍旧不停地爬呀爬,不知经历了多长时间,最终爬上了塔尖。众蛙们兴奋欢呼,非常佩服这只勇敢的青蛙,因为从没有一只青蛙曾经爬到塔尖。当这只胜利的青蛙爬下塔时,有一只青蛙记者赶紧跑向前想采访它,青蛙们这才发现,这只青蛙是一个聋子。 儿子听完后感叹:“妈妈,这只青蛙很厉害!妈妈,我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勇敢青蛙?” 我说:“不禁锢在别人的界限里,也不被自己的界限禁锢,不要害怕突破自己,就能成为勇敢的人。” 后来,儿子学游泳。一开始表现得很怕水,即使用脸盆练习憋气也很忐忑,常常需要鼓足勇气才敢在水里憋上1分钟;有时,头还没浸入水中,身子就已经紧张得僵硬,因此常常呛水。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说“能不能不学游泳”,表现出想放弃和逃避。 我问“还记得爬高塔的青蛙吗?”我又给他说了一次青蛙爬塔的故事。 我说:“不要害怕突破自己,这就是勇敢。每个人脑袋里都有一条‘害怕虫’,当人遇到难以克服的事情时,这条‘害怕虫’便会跑出来捣乱,让人变得恐惧和退缩。每个人害怕的东西都不一样,害怕虫跑出来的时机也不一样。就像你妹妹害怕会动的玩具,现在,你害怕的是游泳。你的‘害怕虫’跑出来搞破坏,你脑瓜里理性的‘监狱长’没上班,所以你便觉得游泳让人恐惧。很多人喜欢游泳,他们一点儿也不害怕游泳,那是因为游泳本身不可怕,你害怕只是你觉得可怕而已。” 儿子点头,神情有些惊喜,他大概因为找到了自己害怕的真正原因而惊喜,而不是心里本来以为的“我很差劲”。接着,我给孩子画了一条“害怕虫”,一条害怕表情的小虫子,破笼子而出。“快通知你脑瓜里的‘监狱长’,把这条‘害怕虫’关回笼子里,试试看!” 我们玩起了假装游戏…… 当儿子再次来到装满水的脸盆面前时,他拍拍小脑袋,就像通知大脑监狱长把“害怕虫”关进笼子里,很明显地,他没以前那么害怕了,一次又一次,憋气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所以,当孩子害怕挑战时,画一条“害怕虫”,玩玩假装小游戏,提醒孩子别害怕突破自己吧! 系列坏虫子育儿方法,来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一书。

  • 育儿必知:大部分孩子6岁前都存在的古怪现象,很多父母搞错!

    育儿必知:大部分孩子6岁前都存在的古怪现象,很多父母搞错!

    有一位妈妈非常紧张地给我留言了这样一段文字: 有一天晚上,她4岁的女儿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玩耍,自言自语地说着话,说着说着还哈哈大笑。妈妈被她的快乐感染了,进房间问她玩什么。没想到她把手指放嘴边“嘘”了一下,说:“妈妈,别那么大声,小豆丁很害羞的……”妈妈吓了一跳,原来女儿一直在跟一个叫“小豆丁”的孩子在玩过家家,但是!房间里除了女儿,没有任何人!这位妈妈最后说,她和丈夫担心了一个晚上,问我要不要找一些老人问问,“孩子是不是被什么东西吓到了”。 虽然这种情况很怪异,但实际上我时不时也会收到其他爸妈类似的留言,很多父母因为不了解而紧张,或把孩子的古怪行为轻易跟迷信挂上钩。这其实是孩子们的“假想伙伴”现象! 无独有偶,知名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曾经讲述了自己2岁时的童年故事。据说小艾莉森在2岁时跟妈妈说,她有一位小玩伴,跟她睡在同一张床上,妈妈被吓坏了,认为女儿在瞎说。有一天,小艾莉森跟妈妈说“好朋友的脾气突然变得很坏”,小艾莉森还表现出被吓坏而不敢睡。妈妈责怪小艾莉森胡思乱想,但迫于小艾莉森的纠缠,便让1岁的弟弟跟姐姐换床睡。但是当弟弟被放到姐姐的床上时,弟弟立即大声尖叫……不过,没人知道弟弟的尖叫是否跟小艾莉森的“假想伙伴”有关。 在西方的20世纪中期以前,大部分学者和儿科医生认为“假想伙伴”是孩子大脑出问题或心理疾病的表现。但到了20世纪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正常孩子有“假想伙伴”的现象是存在的。 美国心理学家Lawrence Kutner认为,65%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某个时刻会拥有一个幻想伙伴,高峰期是在儿童2.5岁到3.5岁之间,有些孩子甚至会拥有两个以上的幻想伙伴。而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也说,“假想伙伴”是孩子正常认知发展的一部分现象,当孩子成长到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假想伙伴”现象便慢慢消失。但不少人认为,某些孩子即使成长到初中高中的阶段还存在“假想伙伴”现象,但他们因为大人或同龄人的压力而不敢透露。 “假想伙伴”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有些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他们会真切地告诉父母,他们身边有那样的一个小伙伴; 有些孩子知道他的小伙伴是虚幻的,但他们乐在其中; 也有些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熊或小布偶当成小玩伴……那些经历“假想伙伴”现象的孩子,会在多个方面受益。 心理学家Lev Vygtsky和Marjorie Taylor等人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经历“假想伙伴”现象的孩子,他们未来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他们比没有经历“假想伙伴”现象的孩子,跨过同伴交往的发展年龄,较早地通过独特的“假想伙伴”方式,学习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因为一般而言,5,6岁的孩子才有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另外经历“假想伙伴”现象的孩子,他们也会发展较好的语言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因为这些孩子会在与“假想伙伴”玩耍中,常常需要“自我对话”,他们也常常与“假想伙伴”角色互换。在很多小朋友的“假想伙伴”阶段,这些“假想伙伴”不仅有感知小主人情绪的能力,小主人也有感知“假想伙伴”情绪的能力。 另外,美国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专家Joanna J Cemore与同事在研究中发现,那些经常在家玩假装游戏,有很多“假想伙伴”的孩子,他们能忍受更长时间的等待,即延迟满足能力也更好。 记得儿子阿瓜4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他把妈妈画给他的一条“着急虫”(装在一个小相框里)放到自己面前,然后和“着急虫”一起垒积木。就像鲁迅在书桌上刻字一样,我给儿子画“着急虫”的目的,是常常提醒他做事情不要太着急。当然,在儿子其他的品性培养上,我也画了相应的坏虫子,有“害怕虫”、“分心虫”等。儿子与它们“无话不谈”,尤其是在他妹妹出生前更是如此。 那一天,他和“着急虫”的垒积木游戏是这样进行的: 阿瓜:“‘着急虫’,妈妈说你总喜欢着急,今天我就教你如何垒积木不着急哦!” 阿瓜撇了撇嘴巴说:“我理解你的表情,这的确不容易。嗯,现在,我们开始垒积木哦。你不要着急发作哦,我先来!” 阿瓜搭了几块,认真地对“着急虫”说:“轮到你了……嗯,你着急得冒汗,正在用纸巾擦汗呀?我帮你吧……都叫你不要着急啦……”我在一旁差点笑出声,最后还是忍住了。 垒着垒着,垒到十多块高时,积木倒塌了,阿瓜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叫你不着急,我自己也着急了,你是我的好朋友,要常常提醒我哦……” 我站在一旁,心里感到温暖和欣慰。不过,孩子与“着急虫”的过家家式玩耍中,对自己着急的坏习惯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提醒和自我纠正的过程,这不正是父母们所期盼的——不用强迫,孩子就把坏毛病改掉了么? 难怪人们常常说,当你越懂得孩子这种“生物”,育儿就越淡定!

  • 奶奶总让孩子看电视!妈妈试了一招,奶奶爱上了讲故事!

    奶奶总让孩子看电视!妈妈试了一招,奶奶爱上了讲故事!

    有一位妈妈说,他们家的奶奶非常喜欢让孩子看电视。有时做饭被孩子缠得烦了,就打开电视让孩子看,好让自己安心做饭。但是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非常不好,老太太被说过好几次也总改不了。 有一天,这位妈妈跟老太太说:“妈,我觉得你很有耐心,而我就不行,‘着急虫’总跑出来折腾,导致我给孩子念绘本念得飞快,孩子也失去了乐趣。如果你陪孩子看书讲故事,她肯定会爱上听故事!” 第二天,这位妈妈下班后,开心地看到了一个跟以往不同的情景:老太太把孙女抱在膝盖上,带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给孙女讲故事。看到儿媳妇回家,还头也不回地说:“今天你做饭,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到精彩部分!”这真的是一个好的开始呢! 这位妈妈时不时地在讲故事方面对老人进行称赞,慢慢地,老人家就爱上了给孙女讲故事了。 虽然拘泥刻板是老人们常有的人格表现,但老人其实跟孩子很像,也需要赞扬。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老年人心理学家Yannick Stephan与同事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研究中,那些被召集到实验室的老年人被分成两组,分别记录年龄认知与做握力测试。在做握力测试时,第一组老人被称赞“比80%的同龄人做得更好”,第二组老人没被称赞。接着研究人员让这些老人再次做压力测试,结果被称赞过的第一组老人的表现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而第二组反而还略有下降。这便是称赞的力量。 所以,年轻父母与老人的沟通原则,应该遵循“先称赞,再期望”。 如何“先称赞,再期望”? 举个例子。当孩子的奶奶给小朋友喂药时,你希望她不要灌药,而是使用滴管。作为儿媳妇,你可以这样沟通:“妈,妞妞每次生病都喜欢你陪,因为你很有耐心,煮的粥水也好吃。但妞妞每次吃药都很害怕,因为灌药的这种做法,让她感觉很害怕。我们可以用滴管试试。” 先称赞,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肯定和认可,接着提出期望,对方更容易接受。倘若你一来就批评,老人就容易把沟通的大门关上了,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不愉快,这时你再提出期望,就相当于又批评了他们一次。 老人们常常喜欢年轻人在下面这些方面对他们称赞,快试试: 1、生活经验丰富,能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 2、勤劳不怕苦,多大的困难都能扛过去。 3、厨艺好,做饭好吃。 4、整洁爱卫生,把家里收拾得很舒坦。 5、爱孙子孙女,善良却有原则。 6、性格好,平易近人。 有一些年轻夫妻困惑,为什么让老人住老人院,他们却那么抗拒呢? 我们很多年轻人常常困惑老人为什么不愿住老人院,好吃、好住,还有人照顾。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那就是因为不够了解老人了。 其实选择跟家人在一起,是老人们自我认为的最理性选择。因为老人们经历了一辈子,各种探索已经尝试得差不多了,他们在老年阶段,会选择跟亲近的家人在一起、吃习惯口味的饭菜,有时和熟悉的老朋友聚一聚,参加一些熟练得成了下意识的休闲活动……对他们来说,这种方式已经是在“享受人生”。倘若让他们住到老人院,周围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抗拒。这些行为的背后,是老人们的生命觉知——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尽量让自己“舒坦”地走完。 歌德说,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说得一点也没错!同住一屋檐下,就是缘分。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原谅吧!

  • 把一个情绪“喷火瓶”变成温和小姑娘!这位妈妈是怎么做到的?

    把一个情绪“喷火瓶”变成温和小姑娘!这位妈妈是怎么做到的?

    早上起床后,3岁的安安走到书桌前,双手拍打爸爸的电脑键盘,被爸爸责骂了几句,然后被抱到了沙发上。安安坐在沙发上生气地踢着小脚,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奶奶给他拿了个蛋糕,准备吃早餐,但安安看到爸爸在吃辣椒酱配面条,安安也要用辣椒酱涂蛋糕,被奶奶拒绝,安安哭闹着生气地把蛋糕扔在了地上; 吃完早餐后,妈妈打扫卫生,安安把颜料撒满地,还涂到了电视机上,妈妈收拾时安安又开始哭; 后来,安安被奶奶带到了楼下的小花园玩,安安抢一位小朋友手里的芭比,被奶奶阻止,安安又哭闹,最后还躺在了地上打滚…… “就像一个情绪喷火瓶!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发脾气……性格不像家里任何一个人!”安安的爸爸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他难以理解为什么孩子的脾气那么坏,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自己的孩子情绪火爆。 其实,小孩子的情绪自控力会比成年人差很多。原因有下面几个: 其一,这跟孩子的“生存法则”有关。 从生存的角度分析,宝宝们从出生后自我感觉弱小、没有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清晰知道需要在足够安全的环境才能生存。当宝宝们感受到安全感的威胁,例如饥饿了或感觉寒冷,他们便启用“哭闹模式”。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父母听到孩子哭闹会担忧或不高兴,甚至愤怒,但同时也提高了父母对宝宝的敏感性,增加了宝宝生存下去的机会。如同孤儿院的孤儿宝宝,当他们听到某个宝宝凄厉的哭声,可能就会引起整个寝室内的宝宝都哭了起来,因为哭声常常跟安全感威胁有关。稍大的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他们感觉不舒服或内心安全感受到威胁,也喜欢用哭闹来反抗。 其二,孩子的情绪自控力差,也跟大脑发育不完善有关。 英国临床心理学家Sarah Helps说,平均来说,大脑的发育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善。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大脑前额叶皮质。人脑最先发育的是负责基本生理活动的脑干,以及中间层的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所以寻求生存、情绪化是宝宝们的基本表现。 而大脑前额叶皮质是人脑发育最晚的皮质层之一,从孩子们2,3岁才开始正式发育,过程缓慢,一直持续20多岁,孩子才能发育成为一个情绪基本成熟的人。前额叶皮质主管认知功能,具体包括注意、思考、推理等理性思维。正因为人类大脑的这种发育步伐,导致了孩子们的情绪自控力差。 即使是成年人,情绪也常常控制理性。例如一个成年人在玻璃做成的高楼行走,墙壁、地板全是玻璃,虽然他知道这栋高楼很牢固,但在行走时还会感到很害怕,因为“生存”功能的脑干和“情绪化”的边缘系统在起主要作用。 一位妈妈的故事 有一位妈妈曾经告诉我,她的女儿小时候是个“万人嫌”,至少从出生到上小学,从没让她停止过操心。她的女儿从医院抱回家后,从第一个晚上就一定要妈妈抱着才能入睡,否则便会雷鸣式哭闹,能哭到面色发紫,一直持续到半岁;小女娃会走路后,自主意识非常强,她会走进洗手间玩水,被阻止时会爬进床底哭闹到上气不接下气;3岁时会在亲戚聚会时不满意妈妈不给她喝饮料而在饭桌上尖叫、摔筷子;6岁时上小学,有一次因为一位顽皮的小男孩揪她头发,她把对方推倒在地捶打…… 好在,这位妈妈始终对女儿充满耐心和爱心,如今孩子成长为一位非常容易让人亲近的姑娘。 看看,下面是她的“三步骤”做法,幼儿说觉得虽然简单,但坚持可不容易!大家可以借鉴: 1、包容孩子的情绪 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常常是阻止孩子哭闹,甚至以打骂的方式,这也是很多父母做不到接受孩子情绪的原因。 当女儿哭时,这位妈妈会先摸摸孩子的头表达包容,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想和妈妈接近,她会把孩子抱怀里,轻抚背部。很多时候,妈妈轻抚孩子背部时,孩子的坏情绪会慢慢降温;如果孩子不想跟人接近,妈妈会在一旁陪伴,待孩子哭完。 不要以打骂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时可能会让孩子暂时止哭,可是大人的做法只会刺激孩子的情绪脑更发达。他们未来动不动就哭闹的概率会更频繁。 2、猜测孩子坏情绪的原因 “你的玩具掉水里,所以你感觉难过是不是”,“你的绘本有些难,所以你想让爸爸帮忙是不是”,“你被小朋友拒绝了,所以你很生气”……同理,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爸妈理解,有时仅仅是这一步,就能让孩子的坏情绪消失。因为同理心,是世上最棒的“教育”,孩子的委屈会因为别人的理解而获得释放。 3、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下一次,你可以告诉妈妈,你想玩水,妈妈会让你穿上合适的衣服玩一会”,“下一次,你如果想喝饮料,你可以直接告诉妈妈,妈妈会给你选择儿童果汁”……这位妈妈在告诉女儿如何正确表达的同时,也告诉孩子有关妈妈的做法,让孩子放心——好好表达,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孩子会愿意尝试的。 这位妈妈多年来只坚持这三个步骤,便把一个情绪“喷火瓶”,养成了一位容易让人亲近的小姑娘。这位妈妈从养育孩子中,也获得了“养育孩子,成长了自己”的感悟。 难怪人家说,你必须和星辰对话,与树木握手,陪孩子成长,你才明白,人生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

  • 为什么英国父母不辅导孩子写作业?

    为什么英国父母不辅导孩子写作业?

    有一位名叫Mary Katen的英国妈妈,在某活动上演讲时,说“我和老公从不辅导孩子写作业,在英国,很多家庭都没有辅导孩子写作业的习惯,因为这样不好!”她的理由很简单,她和丈夫都认为,作业是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不是考父母。 事实上,大部分英国父母都不辅导孩子写作业。据英国教育组织Varkey Foundation调查显示,英国只有11%的家长会花超过一小时的时间辅导孩子写作业。 那些不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英国父母,他们的意见大致相似,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希望能引起我们这些每天忙着辅导作业的父母们的思考: 1、作业是检查孩子的学习掌握程度 据说英国的老师不鼓励家长在孩子们的作业上帮忙,因为他们布置作业的初衷,不仅是检查孩子的学习掌握程度,锻炼他们纠正错误的能力,还希望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果父母辅导孩子作业,作业的结果,反映的是父母的知识情况,而不是孩子们的。 2、父母习惯辅导,会让孩子养成依赖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对我说,她家的小女孩不写作业,原因是孩子觉得“妈妈不在家,不敢写”。原来小女孩以前每次写作业时,妈妈都在旁边辅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现在妈妈下班很晚,她便不知道怎么做作业了。 所以,当孩子写作业,父母不要当“直升机父母”,否则哪天当你不辅导了,孩子便失去了独立写作业的能力。 3、作业出错,会让孩子的印象更深刻 不要害怕孩子出错,错误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发展,帮助孩子找到写作业遇到问题时的正确处理方式。英国很多父母认为,让你的孩子自己做功课并让他们犯错,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方式。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很多错误都会被掩盖掉,或者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最终也无法真正把握学习。 如何让孩子养成自己写作业的习惯? 首先,父母们需要戒掉一些常见的错误做法,你家如果有,请及时改正: 错误1,当“直升机父母”,一看到作业错误,就马上打断孩子; 错误2,只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不告诉原因; 错误3,恐吓威胁孩子,例如“不好好写,明天不能玩”; 错误4,物质交换,“你写好了,我给你买玩具”。 帮孩子养成自己写作业习惯的正确做法,有6点建议: 1、同理孩子不容易,孩子越小,抓握能力弱,小手容易累; 2、理解小孩天生爱玩、不爱学习,多鼓励; 3、孩子刚开始写作业时,父母可以陪伴在一旁,但只是陪伴,而不是干涉; 4、鼓励孩子先写完,再检查,减少孩子的挫折感,节省时间; 5、让孩子自己检查并发现错误,鼓励孩子自我更正,真的需要帮忙时,才向父母寻求帮助; 6、认可孩子的进步,例如字写得端正了、写作业更专注了……孩子获得鼓励后,积极性会更好。 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专注写作业的习惯,还可以准备一个计时器: 例如计时30分钟,鼓励孩子在这个时间内要专心写,计时结束后,可以暂时休息一会。因为专注力会消耗掉的,当孩子获得了短暂休息,接下来专注力会迅速恢复。 所以,你还会辅导孩子写作业吗?

  • 救救孩子:一个月被打2次,一个孩子的攻击性飙升50%!

    救救孩子:一个月被打2次,一个孩子的攻击性飙升50%!

    我认识一位幼儿园男老师,他有一段时间把他隔壁班的一个小男孩带回家,给孩子做饭,帮孩子洗衣服。因为小男孩来自单亲家庭,孩子的爸爸连续好几天没出现,孩子一开始被安置在幼儿园的保安室,后来这位老师看孩子可怜,他也是幼儿园唯一未结婚的老师,他便把孩子带回家照顾几天。 但是第一天他为孩子准备好洗澡水,当小男孩兴高采烈地除去衣服时,孩子身上的伤疤和淤青让他惊呆。小男孩也很坦然,他说“我不听话时,爸爸用衣架打的。”最让这位年轻老师揪心的是,小男孩每晚总会做噩梦,噩梦时小男孩浑身颤抖,哭喊着“爸爸我会听话,再也不惹你生气……”有时哭着哭着会喊妈妈,说“妈妈不要丢下我,小俊俊很可怜……” 这位年轻的老师在一旁看着看着,不自觉地就泪流满面。 直至如今,常常还有父母问我,是否应该打孩子。每当这时,我总会费尽心思、引经据典地说服他们——“永远永远不要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感觉我正在拯救一个个可爱而纯真的孩子,因为没有孩子应该被父母打骂。孩子们那么小,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期待和欣喜,他们真的不应该在这么年幼的年龄便体会到冷漠的滋味。 2010年,美国杜兰大学的儿童体罚研究专家Catherine Taylor经过研究发现,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每月被打2次以上,这个孩子在5岁时的攻击性行为会比同龄孩子高50%。另外,美国心理协会也曾经资助过一项“父母是否应该打孩子”的综合评估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能打孩子。的确如此,常被打骂的孩子会有更多的行为问题,比如他们会具有更多的攻击性,他们未来会比同龄孩子更焦虑和抑郁,还会导致智力水平的下降。 具体地,被打骂长大的孩子,会获得三大“毒”: 攻击性。 美国知名心理医师贝弗莉·恩格尔有30多年的儿童创伤领域的研究,她发现,大多数罪犯在童年都有被打骂的经历。这些孩子,他们可能来自贫穷的家庭,也可能来自富裕的家庭,但是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父母过于情绪失控或有错误的教育理念,用暴力的方式教育他们的孩子。这些父母虽然很爱孩子,他们的孩子也曾经很爱父母,但是打骂撕碎了一切美好。这些孩子在他们童年时,经常忍受着父母的打骂,在学校里,他们成了暴力的复制者。他们有打斗和欺负别人的行为,甚至常常会因为小矛盾而把事情变得严重,伤害了别人,耽误了自己。 人格问题。 童年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成为“人格专制者”。在小朋友群体中,这些孩子会要求别人听从自己的指挥,否则他们会暴怒;在家庭里,这些人格专制者会要求妻子和孩子服从他们;在单位,这些人格专制者会要求下属不能对自己的决策有异议。这一点已被无数研究证实。因为这些孩子在小时候是暴力父母的受害者,当他们不听话时,父母通过打骂让孩子服从,所以孩子便把这种专职人格变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别人要对自己服从,不能有异议,否则会刺中他们的暴怒神经。 暴力轮回。 家庭的暴力行为会代代相传。这些孩子在小时候忍受了暴力父母的打骂,他们一方面痛恨父母的打骂,但他们一旦置身于父母的角色,便潜意识地表现出跟父母同样的暴力行为。这种轮回就像一种隐形的咀咒,当这些曾经是受害者的孩子成长为父母时,当类似的情景发生时,他们内心就像有一种反应机智,让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走上与自己的老父母同样的路径,暴怒生气下便做出打骂孩子的行为。 有一位妈妈曾经给我留言,感谢我“治好”了她的打骂“瘾”。 这位妈妈小时候是在父母的棍棒下成长的,长大后她跟父母的关系很疏远,所以她强烈地意识到,打骂孩子会导致亲子情感的破裂。虽然有这样的认识,但是她常常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总会控制不住打孩子的冲动。我跟她说,人之所以会情绪先行的根本原因,是情绪战胜理智带来的结果。 她常常看我的文章,有一次她给我发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当她因为儿子把玩具撒了满地、还把一杯水倒在了电视机上而暴怒时,她4岁的儿子可怜兮兮地说:“妈妈,你的‘生气虫’跑出来了,赶紧把他关起来呀,要不然你儿子又遭殃……”非常意外地,在那一刻,她的暴怒情绪突然削减了不少。这其实是大脑“自我认知”的作用。她说,她的儿子就像一个手持“警戒牌”的天使,总是在她非常暴怒时及时让她熄火。如果从大脑原理解释,就是孩子的话帮她认知了自己的情绪,所以“暴怒情绪突然削减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打骂,是一枚永远留下“疤”的毒针。如果你爱孩子,真的别再打骂了!

  • 为什么喜爱毛绒玩具的孩子,安全感会更好?

    有些育儿焦虑,是因为看了太多“不靠谱”的东西?有“软物依恋”情结的孩子,到底有没有“病”?孩子哪些现象,父母可以不用焦虑的?情感发展正常的孩子,常玩毛绒玩具反而有好处。

  • 行为心理:孩子每次进超市必找试吃摊位,要不要阻止?

    超市购物时,警惕孩子哪些行为细节?父母该不该让孩子在超市试吃?家长困惑:孩子试吃了,会不会买更多啊?

MDG66 ink789 slot dana 5k vivo500 slot online vivo500 vivo500 vivo500 tunas karya permainan slot slot 5k slot 5k jp500 jp-500 jepe500 jepe-500 Slot Gacor Deposit Qris ink789 apk deposit qris 5000 rejekibet JayaSlot RR777 Slot777 JUDI BOLA Mpo500 jaya Game Slot Apk slot pulsa tanpa potongan slot gacor slot online slot online gacor slot gacor vivo500 slot gacor pkv qq
https://mdg66.alantien.com/ https://www.venturecapitalineducation.com/ https://www.booksarepopculture.com/ https://coolthought.org/ https://sevensensefest.com/ https://usatimesbio.com/ https://www.theshiori.com/ https://lohanrhodes.com/ https://amirpalace-hotel.com/ https://marheaven.com/ https://theisticsatanism.com/ heylink.me/vivo500gacor/ JUDI BOLA Slot Apk Resmi

slot deposit pulsa

slot gaming

slot online gacor

slot gacor

pkv

jayaslot https://jayaslotapk789.com https://vivo500slot.com/ https://amirpalace-hotel.com/ https://jepe500gacor.com/ https://journalduete.eteweb.com/interview/ https://management.giongcayanqua.edu.vn/ https://www.theshiori.com/ smarthub.bearingpoint.com dominoqq bandarqq pkv games https://citizensbusinesschampion2023.dja.com/ https://sevensensefest.com/ https://www.booksarepopculture.com/ slot dana slot qris https://tribunbuton.com/category/muna dana game https://lohanrhodes.com/ aplikasi slot dana apk dana game situs slot gacor ink789 slot dana slot dana https://haringey-irish.com/ https://nei-marine.com/ jayaslot login Situs Slot Qris ink789 download JayaSlot Apk Slot Hijau slot dana RR777 Login Slot 777 Gacor slot dana rejekibet slot dana https://wiki.komun.org/events/slot-dana/ https://wiki.komun.org/events/rejekibet/ rejekibet https://www.venturecapitalineducation.com/ https://coolthought.org/ https://usatimesbio.com/ https://marheaven.com/ https://theisticsatanism.com/ https://www.oppo500gacor.com/ jepe500 jepe500 https://fukagawa-shakyo.jp/whatsnew/ https://jepe500.netlify.app/ https://clearmedia.pl/careers/ https://clearmedia.pl/blog/ vivo500 https://www.otafukumochi.jp/allinfo/ slot resmi slot resmi apk slot https://mez.ink/link.jepe500/ https://heylink.me/daftar_jepe500/ AGEN BOLA SBOBET TT789 Download GN777 Slot Slot Deposit Pulsa Tanpa Potongan JEPE500 | Agen JUDI BOLA SBOTOP Dan Mix Parlay Resmi Terpercaya 2025 REJEKIBET Daftar OPPO500 | Link Login Alternatif Dari Situs Slot Gacor Depo Via Dana #1 jkt8 slot TT789 SLOT JAYASLOT APK LOGIN SBOTOP LOGIN REJEKIBET SLOT jkt8 slot login jkt8 slot login MPO500 portal login Slot Resmi cmrcp.ac.in slot dana dan777 rr777 rejekibet jkt8 slot gacor 2025 https://thumbies.com/blog/ dan777 https://www.premiumbarber.com/menu/ slot dana dan777 https://exlovevashikaranexpert.com/love-guru/ see789 ink789 apk slot online https://houseofcamille.co.nz/news/< jayaslot jayaslot vivo500 svip5 https://hanoitelecom.com/du-an/ rr777 slot mahjong vivo500 https://newnoardicwave.com/contact/ oppo500 https://newnoardicwave.com/events/ https://www.otafukumochi.jp/info/
dan777 dana game apk
pkv https://journalduete.eteweb.com/feature/ smarthub.bearingpoint.com dominoqq bandarqq pkv games qa1.irishlife.ie bandarqq dominoqq pkv games tctrack.oxybul.com bandarqq dominoqq pkv games gateway.joinca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