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亲子沟通

  • 为什么你说得口水干,孩子却不听?亲子沟通极常见的一种错误!

    为什么你说得口水干,孩子却不听?亲子沟通极常见的一种错误!

    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车出外办事。车上,坐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子。妈妈说:“回到家,看你爸会不会揍你!”小男孩立即紧张地看着妈妈。“比赛时应该认真听别人讲,而不是跟别的小朋友聊天!比赛的时候,应该全身心投入,而不是在舞台上走来走去……钢琴练了2年,就因为你几分钟的不专心而没能获奖……” 这时,车内有另一位小孩的欢笑声响起,小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了。那位妈妈非常不高兴,用力地拍打了小男孩的手臂。小手臂立即浮现了红红的手指印,小男孩也被吓了一跳。一路上,妈妈声色俱厉地批评,孩子神情紧张。最后,那位妈妈让小男孩复述一遍妈妈讲了什么,结果孩子还是紧张地看着自己的妈妈,最后只说了一句:“以后不要得奖了”。那位妈妈气鼓鼓地扭转了头,干脆不再搭理孩子。 有一位爸爸曾经给我留言,说他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学习非常不认真。孩子不仅上课时在教室里走动,在家里写作业也总会做各种无关小举动,作业因此经常不能完成。例如,孩子不是开冰箱吃零食,就是玩橡皮泥。孩子的爸爸曾经试过把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收起来放在衣柜顶,也让孩子的妈妈再也不买零食回家。没用!孩子没零食没玩具,竟然玩起了手指甲。孩子的爸爸说,他各种惩罚都试过了,罚站、不准买新玩具、打手掌,曾经有过一次非常严厉的“棍棒教训”,但是效果都不好。 为什么这些大人与孩子的沟通无效呢? 美国知名沟通大师科里·帕特森有句名言:“沟通的正确氛围是安全感”。很多父母以为,想要孩子接受大人的想法,道理要“硬”,让孩子无法反驳和拒绝。其实,这种想法便是掉进了沟通的错误漩涡里了。 记得知名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与同事做过一个儿童实验。研究人员把孩子们分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并且在孩子们面前放了一个看起来很好玩的电池机器人。接着,第一组孩子被严厉地威胁“不许玩”(含暴力元素),第二组孩子被“温柔地告诫”不要玩。孩子们都听从了。但是几周后,当这些孩子再次被召集到实验室,进入那个有好玩的电池机器人的房间。有一位阿姨(孩子们从没见过)走进来,叫孩子们尽情地玩那个电池机器人。结果,第一组有3/4的孩子毫无顾虑地玩了起来,而第二组有2/3的孩子仍旧拒绝玩。 我曾经把这个研究告诉一些喜欢暴力或粗鲁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少父母因此对孩子充满了愧疚感,并希望能改掉不正确的亲子沟通做法。幼儿说常常认为,人在一个狭隘的生活圈里,其实跟井底里的青蛙那样,容易有不全面的认知而犯错误,所以,学习,是一个解决这种狭隘教育的最好的途径,尤其是那些你以前不重视的科学知识,能给人带来茅塞顿开的启示。 我有个亲戚,他们家有个6岁半的孩子,被父母称为“猴子”,因为孩子从来没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孩子写作业总是把弄玩具,有时望着窗外发呆,常常在书桌前1,2个小时也写不出几个字。孩子的父母因为这事儿找过老师帮忙,孩子仍旧老样子。 有一次,我带着我家孩子到他们家玩,这个被父母称为“猴子”的小男孩很热心,全程抱着绘本给客人读故事,认真投入的样子让我们很温暖。 我想起了知名作家Tim Urban的“猴子理论”。稍作酝酿后,我给几个孩子讲了一个故事: 一只名叫“大脑”的船启航了,开船的是船长先生,他的目的地叫“梦想”。一开始,船开得很高效,没多久,一只猴子出现了,抢占了船长先生的驾驶舱。猴子很调皮,看到日出就追日出,看到鲸鱼就追着鲸鱼跑……船的前进方向也乱七八糟,早已离目标相差甚远。这时突然有一只怪物出现了,它窜到驾驶舱,朝猴子大吼一声。猴子吓得直接跑掉了。船长先生重新掌握驾驶权,继续按计划朝梦想进发。 我说:“当你们写作业或学习时,总想着要做其他无关的事情,例如总想吃冰淇淋,或总想玩跳棋……那是因为你们脑瓜里有一只贪玩的猴子出现了。如果你想专心学习,你是不是要把猴子赶跑?” “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家。 小男孩兴奋地把这个故事告诉了他妈妈,他妈妈也经常有意识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后来听说小男孩在写作业时精神集中的能力提高了不少。 很多父母常常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否定孩子本身,例如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时不认真,就把孩子称为“不认真”的孩子。这种“对人不对事”的方式,很多父母都有,这是要纠正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做得不够好的时候,父母的否定,就相当于把一颗小豆芽摁进了泥土里,对孩子的自信是有害的,也不利于孩子改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所以,父母需要纠正他们习惯性的错误的沟通法,做到与孩子沟通时,尤其注意营造安全感氛围,当孩子感觉安全时,沟通便有效多了。如果沟通有趣,效果就更好了。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是不听话,而是父母不懂说话……

  • 孩子偷吃还撒谎咋办?调皮爸爸没生气,使了一个爆笑巧计!

    孩子偷吃还撒谎咋办?调皮爸爸没生气,使了一个爆笑巧计!

    这个家庭有两个小女孩。 姐姐躲房间偷吃巧克力时,妈妈突然进房间,熊孩子急中生智装作玩玩具,但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当孩子被妈妈质疑为什么偷吃巧克力时,小女孩无辜地说:“不是我偷吃的,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偷吃的,他……从窗外跳进来,吃完就跑掉了……” 妈妈差点被气晕了:“你撒谎!房间根本没窗户!” 但小女孩却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这个小男孩吃完,就把窗户也带走了……” 这时爸爸刚好回到家,听到了母女的对话。悄悄把手里的玩具收起来,只剩下给小女儿的玩具。姐姐看到妹妹有新玩具,自己却没玩具,便说“爸爸偏心”。 爸爸认真地说:“一个小男孩从窗外跳进来,把你的玩具拿走了……” 小女孩脸色发红,对爸妈说“我错了”。 我曾经跟爸妈们说过这个故事,不少人反应激烈,都说“真的是熊孩子的缩影啊,熊孩子没有最熊的,只有更熊的!” 我常常也听到我身边的父母们说,“当父母没什么难的,就是少女变大妈的节奏而已”。的确如此呀,养育孩子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不仅因为年幼的孩子思维简单,还因为他们常常有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意愿。这两种特点,在6,7岁前的孩子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一方面,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可怕的Terrible 2(可怕的2岁),这其实是孩子经历的第一次叛逆期。叛逆期的时间说不长,其实也不短,有些孩子会延续到小学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孩子们常常表现出不听话,听不进任何说教,喜欢哭闹,对父母的说教“屡教不改”,不少父母坦言“情商不够用了”。并且,在这一阶段,无数父母常常有幸福感突然抖降的感觉,孩子的不听话影响了父母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父母们的婚姻关系。在这个“难熬”的阶段,父母们常常心力交瘁。 我有一位朋友,在某一天突然跟我感叹说,“当父母真的是一场修行呀”。她跟我说了她女儿的故事。 这位妈妈有一天带女儿外出逛街,天黑时两人回家了。路上孩子看到街边有一辆摇摇车,无论如何也要坐。这位妈妈晚上还有事情,一开始耐着性子劝,但熊孩子干脆坐到了摇摇车上,一副完全不搭理的样子。这位妈妈就像突然被点燃了“炸药罐”一样,朝孩子怒吼。 晚上睡觉时,熊孩子一脸无辜地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很难过,你发火就像《三只小猪》里面的大灰狼,把我吹得散架了,我没以前那么爱你了!”这妈妈被说得即委屈又内疚。 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是孩子思维成长的一个典型特征。但年幼孩子们常常思维简单,这也是幼儿大脑发展的表现,想起了本文开头的熊女娃了吗?认知科学家Laura E. Schulz有一个实验,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说法。研究人员把年龄较小的小孩子邀请到实验室,然后在孩子面前摆着一个装着小球的透明箱子,箱子里有蓝色的球,也有黄色的球,蓝色的球只是圆球,黄色的球连着一个喇叭。研究人员先从箱子里掏出三只蓝色球,然后一只只地在孩子面前捏响。接着,研究人员给孩子拿出一只黄色球。但孩子没有加以考虑地,就像实验人员那样捏球,结果完全捏不响,孩子表现出大大的困惑。这就是简单思维表现。 年幼孩子们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和简单思维,决定了幼儿父母在这一养育阶段,注定是一段异常艰辛的历程。不过,知识常常能弥补了很多,能帮助父母们理解孩子,也能帮助父母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 有人说,达芬奇的画是一个百科全书,好父母就要成为一本“说明书”,一本真正懂孩子的“说明书”。

  • 孩子为什么总把你当“耳边风”?经常不理父母说话?

    多亲密的亲子,也会遇的矛盾。孩子为啥爱“听不到”?三种原因。父母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