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成长”的孩子从小获得美好的人生脚本


一个周末,我在图书馆的休息区坐下,正想美美地阅读一本书。我刚看了一段,思绪就被旁边两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

两个胖嘟嘟的陌生小孩子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一个是男孩子,穿蓝色衣服,另一个差不多年龄,穿着橙红色小裙子。

小男孩用憨憨的声音问他的小玩伴:“你为什么要看书呀?”

小女孩的声音清脆而温柔:“因为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多么有哲理性的回答呀。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的一句话,他说,每个人在童年时期,便已经形成了一个“人生脚本”,像是一个人的一生剧本一样,会有开始、展开、高潮、结束和尾声。我面前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很明显地,她的父母已经给了她一个非常好的“人生脚本”,这个脚本叫“主动成长”。

多少父母忽视了让孩子“主动成长”?

我们很多家庭的家长,他们无论在孩子成长的哪一个阶段,都非常努力地教育他们的孩子,希望孩子们变好,但这些父母们却忽视了让孩子“主动成长”,他们习惯于让孩子处于“被动”状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吃饭”。西方的父母常常从小宝宝会抓握食物开始,就让他们主动吃饭,孩子们可以把食物捏成浆糊,也可以把意大利面挂在头上,这些宝宝们都在享受“主动成长”的权利。

而我们身边的无数孩子,是从“被动吃饭”、“被动教育”开始他们人生的脚本的,不少孩子从小便被指责弄脏衣服、弄脏地板;稍大后,还被指责扫地扫不好、叠衣服不够整齐、脾气不够温顺……孩子们缺乏了成长的主动性。就如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宝宝们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主动,能让孩子获得信心和幸福感。

网上曾经有个视频,真实地拍摄了一些日本低龄小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这些孩子们来自日本埼玉县某小学,其中有一位小女孩Mishima让人印象深刻。她每天早上,不用妈妈提醒,自己不仅整理书包,还用一个塑料袋仔细地装上了学校午餐用的小工具,比如筷子、叉子、手帕、刷牙清洁用具等,能做到又快又不会出错。这些日本孩子们在学校午餐后,如果发现饭桌上剩下食物,会自发地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食物归谁;午饭结束后,不用老师吩咐,孩子们就自发地打扫饭堂的卫生……这便是“主动”的力量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如果采取让孩子主动的模式,那么孩子的人生便容易建立“主动”的脚本;如果父母们常常在教育孩子时,采取让孩子被动的模式,那么孩子的人生便容易建立“被动”的脚本。我们知道,一个孩子的行为和态度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这是物理前提,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这是精神成长的源泉,其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相处的经验获得,会左右一个孩子的主动性还是被动性。

智慧的小教养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附近的小公园散步时,遇见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刚蹒跚学步没多久,妈妈带着他在玩耍。小公园有条环形步行道,我大概每走2分钟就能看见这对母子。当我走了2,3圈时,妈妈和孩子开始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吃面包,吃完后,他把装垃圾的袋子举到他的妈妈面前。妈妈看来心领神会,绑好了塑料袋,递回给孩子。我看见小男孩拎起垃圾袋,“啪嗒啪嗒”地朝不远处的垃圾桶走去。

当我刚好走到他身旁时,小男孩突然不小心绊了一下,摔倒了。我下意识地想扶他,他妈妈说:“不用扶,我家宝宝很勇敢的!”果然,小男孩没哭闹,并且很快地爬了起来,最后心满意足地把垃圾袋丢进了垃圾桶里。看着小男孩胖嘟嘟的摇晃着往椅子方向走回去的小身影,我突然有些小感动,感动于小男孩的妈妈和她的教养。

柏拉图说,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从小,鼓励孩子“主动成长”,而不是“被动成长”吧!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新书《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