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为吃糖上演撒谎戏,爸爸神应对!这教育不是一般人想得出


儿子为吃糖上演撒谎戏,爸爸神应对!这教育不是一般人想得出

黄杏贞 幼儿说

“懂”孩子,才有更省心的教育。


话说有一天晚上,爸爸起床上厕所,客厅里撞见“早已睡着”的儿子,正坐在地上、打开糖果罐,若无其事地大吃糖果。爸爸正想开腔,突然看见孩子身上贴着几个字:“梦游,打断会死。”爸爸默默地走进洗手间,然后默默地回卧室。



第二天下午,爸爸下班回到家,小男孩从房间冲出来,兴奋地问爸爸:“变形金刚玩具买了没?”这时爸爸指了指自己胸前贴的几个字:“患失忆症,再问会失常。”


这时小男孩“哈哈”大笑起来,两父子笑成一团。


笑完后,小男孩主动跟爸爸“讲和”:“我的‘梦游症’好了,不会晚上吃糖了;爸爸,你的‘失忆症’好了没?”


爸爸一本正经地说:“好了,我明天也会记得买玩具了。”


两父子又继续笑作一团。


这个真实故事,来自我一位老师。


一项经典研究,思考:如何才有省心一点点的教育?


在一个环境中,A,B两方是合作友好的关系,并遵守一定的承诺;但有一天,A违背了承诺,B见此也违背了承诺;没多久,A发现违背承诺对自己不利,便遵守承诺,B见此也遵守承诺……如此历经多次后,A发现永远遵守承诺会有更多好处,所以便一直遵守下去。这个研究,来自美国心理学家阿纳托·拉普伯特(Anatol Rapoport)的“投桃报李(以牙还牙)”实验。没多久,不少教育学者发现,这种关系也存在于家庭的教育关系中。


家庭中,如果父母与孩子也有“承诺关系”,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会如何选?


亲子关系中,如果有一定的“契约”或“承诺”,是有助于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的。当家庭中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也采取“以牙还牙”的做法:即“孩子不合作”——“父母也不合作”;“孩子合作”——“父母也合作”,能对孩子的行为起到纠正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其实也是行为心理上的“负强化”与“正强化”的关系。


举个例子,一位小男孩一开始承诺“晚上阅读绘本”,而妈妈也承诺“周末陪孩子到公园划船”。到了晚上,孩子却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妈妈说:“你没遵守承诺,妈妈也将违背承诺。“不利的后果,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心理刺激,继而会促进孩子自我纠正,变得“遵守承诺”,即发生了负强化的作用;当孩子遵守承诺“晚上阅读绘本”,妈妈也遵守承诺“周末陪孩子到公园划船”,这样的正向承诺经常发生后,便会促进孩子遵守更多的承诺,这便是正强化的作用。


▲为什么很多亲子沟通,效果总是不好?


一位小女孩在玩她的芭比玩具时,把玩具拆成了一个个小零件后,再也拼不回去了。小女孩的这种做法,被妈妈当成“搞破坏、不珍惜玩具”,还被妈妈严厉批评。没多久,当小女孩玩一个新的布偶玩具时,她不由自主地又把玩具拆散了。这时她为了不让妈妈批评,便撒谎说:“是弟弟拆坏的,弟弟才是一个坏小孩。”难怪儿童心理学家南希·达林认为,孩子有时撒谎,是被父母“逼”的。看!这就是亲子沟通效果不好的典型例子。

看看下面的亲子日常场景,你一定能找到熟悉的影子:


场景1:

饭前,大人发现孩子的手还是脏兮兮的,质问孩子:“你为什么撒谎说你已经洗手?”

熊小孩:我就是洗了,又脏了。

大人:又撒谎,我明明看见你没离开过客厅。

熊小孩:我变成蚊子飞去洗的。


场景2:

大人:你为什么这么坏?打其他小朋友?

熊小孩:我没打他,我们在练武术。

大人:他当时吃着冰淇淋,不可能跟你练武术。

熊小孩:我们练的是抢冰淇淋的武术。


场景3:

大人:你为什么骂陈阿姨是臭东西?真没礼貌。

熊小孩:臭东西不是骂人,就像“臭豆腐”也不是骂豆腐。


看到了吧,当孩子被批评,会下意识地为自己找“看似合理”的借口,父母的教育也没能实现。相比之下,通过亲子间的“承诺关系”,可能会让教育更有效果。


警惕:别把亲子间的“承诺关系”与“条件交换”混淆。


“承诺关系”其实相当于一份“行为合同”,而“条件交换”往往发生在孩子表现糟糕时,临时给孩子的好处。


举个例子:一位妈妈与女儿一大早做了约定,女儿早上画画,下午去公园玩。这是承诺关系;而“条件交换”是,当女儿没画画时,妈妈为了驱促女儿画画,便说:“赶紧画画,画完妈妈带你去公园。”。第一种做法,给孩子带来的是做事情的好习惯;第二种做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贪婪。


▲面对育儿困境,爸妈们可以试试这样做


以场景1为例:


“你刚才答应妈妈,吃饭前要洗手,现在你没洗,你破坏承诺在先,那么,妈妈在饭后也不会做甜品给你吃;你看,你是不是现在去洗手遵守承诺,妈妈在饭后也遵守承诺给你做甜品?”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选择乖乖洗手,因为甜品很吸引人。倘若孩子选择不遵守承诺,在多次尝到破坏承诺后的“苦头”后,也会慢慢回归——因为“趋利避害”是最大的人性。


有妈妈说,养孩子不轻松,如果有一种养孩子机器,一按键孩子就很优秀该多好!心理学或许是这部机器的最佳材料!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阅读原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