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路上捡1分钱,等失主1小时后,妈妈很有智慧


小男孩路上捡1分钱,等失主1小时后,妈妈很有智慧

黄杏贞 幼儿说

这是一个有关品格养育的好故事。


一位三岁小男孩,跟随妈妈到菜市场买菜回家时,在路上捡到了一分钱硬币。


小男孩说:“妈妈,幼儿园老师说,小朋友要拾金不昧,捡到钱要等待失主。”然后便要求妈妈陪同自己,认真地等待失主。


妈妈曾经要小男孩坐在路边等,小男孩还拒绝了,他回答得有板有眼:“我坐下来,容易被失主看不见,我要站着。”


结果一站就是一小时。



在等待的这一个小时中,妈妈内心经历了无数煎熬:1分钱,不会有失主;孩子助人为乐的想法很好,不能被否定;可是这么等待,结果一定是浪费时间……怎么办?


▶小朋友品格培养的重要阶段


一般来说,小朋友的品格培养,在6岁前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为什么?


正如知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说,孩子4岁前属于“他律”阶段,即4岁前,孩子的品格行为需要父母的引导下进行。孩子4岁后,道德规范和品格习惯慢慢建立,6岁后,小朋友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品格标准,即“自律”阶段,什么事情是好事,什么事情是坏事,他们内心基本有初步的判断。


然而,他们这时的品格标准可能存在错误,所以,小朋友在行为上表现出品格方面的错误,父母需要及时指正;当小朋友在行为上表现出品格方面的正确,父母需要及时鼓励和强化。



▶从小便养成好品格的小朋友,到底多么幸运?


当人做出善良行为时,大脑会释放类似内啡肽的激素,人便会感觉良好。当孩子总是做出良好品格的行为,总能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当孩子把做好事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幸福感。知名哲学研究者小川仁志也说过,人会为做好事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比别的快乐更好,更值得追求。因为当人做好事时,会有一种身心宁静平和的感觉。孩子们也不例外。


▶智慧妈妈做的两件事


1、“1分钱,到底多大?”


学龄前小朋友,一般对额度感觉抽象。陪伴小男孩等待1分钱失主的妈妈,跟小男孩说了两个故事:


“妈妈去年取护照回到家后,发现文件袋不见了。文件袋里,除了新护照,还有很多重要证件,如果丢失,重新补办起码要半年,这一定会影响了工作行程。想到这里,妈妈急匆匆地原路返回,一路寻找。走出没多久,就发现一位老伯站在路边看着行人,他手上拿着的,正是我的那个文件袋——证件一件不漏。妈妈非常感恩,还给老伯塞了一袋水果作为感谢。


后来,妈妈有一次外出,回家后,发现钱包少了10块钱,心想可能是在小店铺付钱时不小心丢了。妈妈不想返回原路寻找,因为金额太小,如果坐车回去也要花几块钱,浪费时间还不划算。


所以,面额小的钱,和价值不大的物品,丢失后,一般没人寻找。面额大的钱,和价值大的物品,才会有人找寻。”


小男孩点头。



妈妈接着举例子:“记得有一天,你带了一只纸飞鹤到外面玩,回来时发现忘记带回家,你让妈妈帮你再折叠一个;后来有一天,你带了一个新买的机器人玩具到外面玩,回家时发现玩具不见了,那是你最爱的玩具,所以你要求妈妈带你外出寻找。”


“嗯,这1分钱的价值,跟一个纸鹤差不多……妈妈,我明白了。”


2、称赞孩子品格,还是称赞孩子的行为?


“可是,妈妈还是非常高兴,因为你是一个爱做好事、有好品格的小男孩。”妈妈继续说。


小男孩脸蛋红扑扑,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称赞孩子的品格,比称赞孩子的行为,更能跟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为什么?


儿童发展心理研究专家克里斯托弗.布莱恩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当人把孩子的某种积极行为归类为孩子的一种正面品格时,孩子会更有动力,并能推动孩子发展更多优秀的品格。这其实也是心理上的马太效应。孩子的好品格被认可后,容易带来孩子更多的好品格,父母们可以试试。



“别人的东西坚决不能要,即使是1分钱。要不,我们帮ta做好事吧?如果这位失主,知道自己无意中做了善事,一定会很高兴。”妈妈这样提议。


小男孩点头,最后,他把手里那块已经捂得发热的一分硬币,投进了街边的募钱箱……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个故事,是我的老师与她年幼的儿子曾经的亲身经历。


有人说,孩子复制父母的行为,是可以复制思维的,当父母行为善良,孩子便能复制到善良。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1、有经常在家讲幽默笑话的父母,你知道孩子未来多么幸运吗?

2、如果孩子经常画这3种特征的画,爸妈要留神:孩子正被伤害着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阅读原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