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哭,“哄”反而有害!有更科学应对法


当孩子哭,“哄”反而有害!有更科学应对法

2018-01-08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

当孩子哭,你习惯哄吗?


我在街上看到一对婆孙。小女孩大概3,4岁,因为某件事情而“哇哇”大哭,老人在一旁哄:“别哭别哭,你不哭我就给你吃糖!”当老人从袋子里掏出棒棒糖,一边递给孩子还不忘记一边说:“别哭,再哭不给你吃!”小女孩接过棒棒糖,听话地停止了哭。



对于孩子的哭,我们常常能看到两派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孩子哭是发泄情绪,大人不能让他们“不哭”;但也有人说,你不能纵容孩子撒泼哭,那是低情商的表现。幼儿说认为,孩子的哭大概分为两种,建议父母们一分二为:


1、释放情绪的哭


当孩子是因为释放情绪哭,父母应该让他们哭个够。美国哈佛心理学者Susan David说,让孩子停止哭并迅速变得开心,会让孩子的情绪敏感度变得非常低,未来的情商也会受影响。孩子在受情绪影响而掉的眼泪中,含有脑啡肽复合物催乳素,被证实能缓解内心压抑感,有助于心理健康。所以如果孩子被大人要求长期压抑不哭是有害处的。但我们作为父母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婴幼儿是情绪最外露的阶段,在年幼孩子身上很少发现长期压抑不哭的情形。相反,孩子们总是想哭便张嘴就哭,想笑便毫无顾忌地笑,宝宝们拉粑粑了饿了也会条件反射地哭……但是,小孩子也会遇到悲伤的时候。

记得我家儿子3岁多时曾经养过一只小鸡崽,他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总会第一时间奔到笼子前,给小鸡崽喂食物。但是有一天,当他来到笼子前,发现小鸡崽一动不动,他摇了摇笼子,还是没动。这时他委屈大哭:“妈妈,小鸡崽为什么没有理我……”我走到笼子前一看,跟他说“小鸡崽死了。”他难以置信:“不会!它昨天还跟我聊天……呜呜……”哭得非常伤心。哭着哭着,他一会说给小鸡崽穿衣服就会醒过来,一会说带小鸡崽给医生叔叔打针,一会又说抱抱小鸡崽就会醒……眼泪鼻涕一起流。我意识到这时如何说都没用,我张开手臂,说:“来,给妈妈抱抱,小鸡死了,妈妈跟你一样难过……”他趴在我肩膀上,一边抹眼泪一边哭,断断续续地回忆小鸡如何吃虫子和衔小树枝……我只是轻轻地搂着他,静静地听他说听他哭。儿子最后也接受了小鸡崽没了的现实,他就像一个跟好朋友分离的忠实小伙伴一样,跟小鸡说“再见”。


当孩子们因为伤心等情绪而哭泣时,父母需要做的便是传达“同理心”,接受孩子的情绪,陪他们感受情绪。你的“同理心”会让孩子感觉温暖,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情绪你能懂。


2、带“目的性”哭


当孩子带“目的性”地哭闹,这是父母需要警惕的。法国著名教育家让.雅克.卢梭说:“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要更快地得到那样东西,还是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家庭养育中很常见。比如一个小宝宝看到某个心仪的玩具哭闹要买,也比如一个孩子因为不能忍受等待而哭闹提前吃锅里的烧土豆一样,把“哭闹”当成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通过大人难以忍受孩子哭闹的脾性迫使大人让步。孩子们这种习惯,有些是天生具备的,在跟大人的互动中得到加强;但有些是大人无意识中“教会”孩子的,这跟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子里的小白鼠是同样的心理原理:当孩子哭闹,无论大人是及时满足还是犹豫后满足孩子的要求,比如孩子哭着要吃糖,妈妈虽然迟疑,也批评了,但还是把糖给了孩子,孩子便瞬间学会了——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面对我家两个孩子有时不同的哭,我同样是让他们“哭个够”,但我在肢体语言上是不同的。


有一次,我家女儿抢她小玩伴的玩具布偶,对方不给,还紧紧抱着玩具布偶躲得远远的。这时她一边哭闹着看着我,还揪着我的手摇晃,意思是说“妈妈帮我去抢,否则我就哭”。我表现出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妈妈也没办法呢,那是别人的玩具,你想玩可以问问小姐姐,但不能抢,妈妈也不能。”有时她被其他东西吸引,很快便转移了注意力;但有时也会执拗地哭不停。这时,我只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她也偶尔会泪眼婆娑地抬头看看我。但是我只是让她哭,而不采取任何措施。



在心理学的行为纠正中,有个名词叫“消退法”,即当孩子哭闹着要求大人满足他们时,你可以采取不理会的做法,能帮助孩子理解——那种行为不能做。值得提醒的是,幼儿说绝不建议大人通过“恐吓”或“条件交换”等方式让孩子不哭,类似文前的那位奶奶的做法是不建议的。


我给孩子的“情绪管理清单”


有人说孩子哭是发泄情绪,你不能让他们情绪自控。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而片面的。倘若有人生气了,跑到你家乱砸一通,你同意吗?我们可以释放不良情绪,但不能妨碍或伤害他人,这便是情绪自控的基本要求。儿童的情绪自控也是幼儿早期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给孩子做了一份“情绪管理清单”。


这份表很简单,大家可以看到下图,只有两项,一项是孩子标注情绪,第二项是不良情绪的原因。



这其实是来自美国儿童大脑研究专家Phil McGraw的契约行为管理办法,3岁后的孩子适用,我自己做了个“简化版”。我觉得这个做法很棒,孩子常常能从这个“标注”中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觉知。


有一次,他因为踩单车在一条小沟颠簸了一下而摔倒,膝盖被擦伤,哭了很久。晚上当我陪他在“情绪管理清单”标注他的情绪时,他画了个“哭”的涂鸦表情,原因我代他写上了“踩单车摔倒”,写完后他自己喃喃自语:“下次要注意看路上有没有沟”。


所以,孩子们小时候常常会哭,父母要做的不是第一时间贴“止哭贴”,而是要帮孩子们认识“它”


本文关键字:哭闹、释放情绪、目的性、情绪管理、早期教育



一句话认识【幼儿说】:

我是小黄妈,亲子心理咨询师,二胎妈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

学习国外心理学家们知识,分享科学、有价值的育儿心得(偶尔发发纯漫画);

周一~周五等我哦!

温馨提醒:

1、每天都收到大家留下的不少留言,虽然不能每一条都能回复,但是每一条都有看!

2、你的留言会被幼儿说收集起来,成为未来写文章的主题。因此,即使你现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回应,也会在幼儿说未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所以,不要错过幼儿说每一篇精心准备的文章哦!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