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前这项虐心实验,告诉你“标签效应”如何一步步套住娃


49年前这项虐心实验,告诉你“标签效应”如何一步步套住娃

2017-08-09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

【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没看这篇文章前,你可能永远不知“负标签效应”能把娃害多惨。


一项经典的实验


简.埃利奥特是美国艾奥瓦州一家小学低年级的老师。1968年,她策划了一场经典的“标签实验”(她当时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歧视”)。


她把班里的孩子按照眼睛颜色分成2组,一组为蓝眼睛组,一组为棕眼睛组。


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埃利奥特给两组孩子贴“标签”,她“煞有介事”地告诉孩子们,棕眼睛的是优秀的孩子;蓝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随后,她规定两组孩子不能一起玩,还强制蓝眼睛的孩子只能坐在教室后面,并且这些蓝眼睛的孩子必须佩戴一条丑陋造型的衣领。相比之下,棕眼睛的孩子有更好的待遇,比如课间能享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贴完标签后,孩子们接下来的变化让所有老师震惊:


蓝眼睛的那群孩子,神情由一开始的愤怒、悲伤转为萎靡,大多数孩子的意识自我产生变化,觉得自己愚蠢和特别平庸。有个蓝眼睛小男孩私底下跟老师(也是蓝眼睛)说:“似乎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放学后,不仅被超市售货员骂,还丢了5美元,回到家还被妈妈罚站……所有这些迹象表明,我真的是愚蠢的孩子!”


第二天,埃利奥特调换了“标签”,她走进教室,大声跟孩子们说她搞错了——蓝眼睛孩子聪明,棕眼睛孩子才愚蠢,各项待遇也跟着换了过来。这一天,棕眼睛的孩子感到无比的沮丧和自卑,蓝眼睛的孩子心情愉快,不仅觉得自己聪明,还自我感觉更健康。



在这两天的实验中,有个细节尤其需要注意:


两组孩子在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做了一道难度相似的阅读练习题,老师们在旁边记录这些孩子完成的时间。在第一天,蓝眼睛的孩子完成阅读题平均使用了5.5分钟,第二天,只用了2.5分钟。棕眼睛的孩子的情况相似。


埃利奥特故意问一位蓝眼睛女孩:“你昨天为什么不能快点?”小女孩难过地说:“因为那个丑陋的衣领……”


负面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Saul Becker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跟标签一样的人。这便是标签效应。孩子们在这种心理效应下尤其明显,因为年幼的孩子往往信任家长和老师,把他们的话当真理,所以这种情况下的负面标签的破坏力更大。纵使孩子们一开始抗拒被贴在自己身上的负面标签,比如“愚蠢”和“胆小”,随着父母的重复评价,孩子们也会陷入“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贴负面标签的例子:


1)不吃青菜→负面标签:讨厌吃青菜


艾艾是2岁半的宝宝,有一天因为青菜不可口而拒绝吃,饭桌上的客人们都在劝。最后妈妈说:“不管她了,我看这孩子像她爸,都讨厌吃菜。”第二天,艾艾依然不吃青菜,因为她看见爸爸也没吃青菜,我甚至觉得自己的确讨厌吃青菜呢。


2)遭遇失败→负面标签:天资不高


木木参加一家幼儿园的入学面试,结果失败了。回到家后,爷爷说:“这孩子天资不高,我看你们别折腾了,让他随便上一家普通的就好了。”坐在一旁玩玩具的木木听到了,不吭声。当天晚上,孩子给外婆打电话,聊着聊着突然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外婆,我的天资不高,你不用给我买童书了……”



3)不打招呼→负面标签:胆小


一天家里来客人了,南南躲在奶奶身后,也不打招呼。这时奶奶说:“孩子胆子小,真让人头痛!”那位客人附和着说:“胆子小有时候是好事,安全!”


“胆子小是好事”从此指引着这个孩子的行为,并且也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胆小行为:不敢关灯睡、晚上不敢上厕所、不敢问幼儿园老师问题……


警惕:批评孩子,有两种不同后果的方式


聪明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都懂得规避永久性的否定,而较多地使用暂时性的否定方式,贴负面标签便是永久性否定的一种形式。如何区分呢?


有一次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外出,姐姐大概6岁,弟弟大概3岁。两个孩子一开始玩得挺好,没多久姐姐作弄弟弟,惹得弟弟哭闹。聪明父母爱用下面第一种批评方式,更多的父母却是第二种:


1)暂时性的否定方式


妈妈批评女儿:“贝贝,你一向是个好姐姐,你平时会陪弟弟玩机器人玩具,还会帮弟弟倒水喝,睡觉时你还会给弟弟盖被子。你今天却作弄弟弟,惹弟弟不高兴,妈妈很难过。”这便是暂时性的否定方式。


2)贴负面标签


如果妈妈这样批评女儿:“贝贝,你真让人烦透了,总爱制造麻烦!”这便是永久性的否定,也是负面标签。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让人烦,我爱制造麻烦,我的毛病是不可改变的。结果将给孩子养成悲观的解释风格。


孩子会更乐意接受哪种批评方式呢?毫无疑问是第一种,孩子也会更愿意改正错误。



一封“假信”的魔力


记得有家犹太寄宿学校,新来的班主任大卫让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他编写,孩子们照抄便可,每一个月寄一次,并且每次寄出的信也一模一样。信的内容很简单,但孩子的状况被描述成了几点:


学习认真、充满好奇心、不怕失败、爱阅读。


3,4个月过去后,大卫发现这封“假信”产生了神奇的魔力,孩子们的表现状况越来越好,实际状况趋向于跟信中描述的状况同步。


所以,父母们,永远也不要给你可爱的孩子贴负面标签,如同正面标签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那行,负面标签带来的破坏力也很大,甚至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


本文关键字:负面标签、育儿错误、批评方式、幼儿心理、正面标签



一句话认识【幼儿说】:

我是小黄妈,亲子心理咨询师,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最喜欢“掏”国外心理学家们的育儿锦囊,插自学的丑萌漫画。周一~周五等我哦!



您可能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


↓↓↓↓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帮你了解更多有关【幼儿说】。


Leave a Reply